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万农民学到新技术

四川日报 2013-11-14 14:55 大字

财政资金支撑农技推广凉山模式——

“幸亏你来得及时,不然今年要减产一半了。”11月5日下午,普格县普基镇田坝村二组的一块桑树地里,正和妻子忙着播种冬季马铃薯的村民何全富对过来帮忙的农技推广员方天发感激不已。“学到这一招,作为农技示范户的你也要向其他村民传授下。”方天发挥锄给何全富示范。

县乡农技推广员培养农技示范户,农技示范户再带动农民,凉山州这种农技推广模式从试验示范到运用推广都得到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那么,财政资金撑起的农技推广凉山模式究竟如何形成?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记者进行了走访。

□本报记者 徐登林 钟美兰吴梦琳 文/图

破解“两头跛”,中间找支点

方天发作为普格县的一名农技推广员,已有10多年的“从业”经历。“一年四季都有忙不完的事”是他真切的感受。栽插季节要指导农民栽插,作物生长时节要指导农民保苗、扶苗、防虫。这不,当天凑巧碰上何全富下种冬季马铃薯,发现他在1米宽的垄厢上竟然只打了一排窝,他赶忙下地纠正示范:“应该双排错窝下种”。

“两头跛”,是凉山州农业局农业推广研究员彭音对凉山州农技推广难题的总结。她认为,一头,凉山州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严重不足,另一头,老百姓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接受农技知识的能力弱。“现在,凉山州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不足1000人,平均每个乡镇农技人员要服务大约2500个农民,而全国平均是1:1200。”彭音说,此外,凉山农技推广人员的服务半径也很大,农技推广人员到最远的村开展技术指导需要走半天到一天的路程。

解决“两头跛”,必须在中间找支点。从2005年开始,凉山州开始探索农技入户的凉山模式。

彭音解密农技入户的凉山模式为:两点一主线,服务一核心,核心就是科技示范户建设。“有了示范户,‘两头跛\’问题迎刃而解。”彭音认为,县乡农技推广员培养农技示范户,农技示范户再带动农民,这是凉山州农技推广模式的精髓。

这项探索一直得到了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彭音说,从最早时一个县15万元至20万元到现在一个县100万元至200万元,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今年,凉山州这笔资金达到1905万元。在各级财政资金的扶持下,农技入户的凉山模式很快从试验示范发展到运用推广。

到目前,凉山州不足1000名的县乡农技推广员,已经培养村组农技示范户近6万余户,累计辐射带动100多万户农民,覆盖凉山州主产粮区及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区域。

基层最盼望,资金早下达

“我们家是今年确定的农技示范户,马铃薯种子和地膜都是政府免费提供。”何全富说,培训和资料等费用也是政府出。普格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科教站站长宋明珍介绍,今年,普格县获得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资金95万元,用于农业和畜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开支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助、试验基地及农业科技示范户物化补助、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建设等方面。“感觉资金有点不够用。”宋明珍说,仅用于农技示范户马铃薯种子和地膜等物化补助,户均就达到1100元,而普格县近年想重点推广的农业新技术和项目很多,但资金有限,所以只能有选择地进行。“全州各县市都存在这种情况。”彭音说,虽然农技推广凉山模式比较成熟,但由于资金有限,所以只能择领域择重点地进行。

农技推广中,凉山最盼望的是资金早下达。

记者在《2013年普格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中看到,其进度安排是,9月报方案启动项目,10月全面实施并完成绩效自评,11月总结上报并表彰先进。为什么一个项目从启动到总结仅3个月时间?“我们也很头痛,每年都是这样,一般9月上面才下达资金,我们才敢按资金确定当年实施的具体方案,而上面一般在12月要总结检查评比,我们11月就必须准备总结表彰。”宋明珍无奈地说。

新闻推荐

化压力为动力着力转方式调结构

钟勉在攀枝花凉山调研时强调本报讯(记者秦勇钟美兰)2月4日至5日,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在攀枝花市、凉山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认真分析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