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多元投入 勇于创新 村民响应宁南率先在凉山实现100%村通水泥路

四川经济日报 2016-07-14 23:04 大字

交通,一直是制约凉山,特别是广大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而今年6月底,宁南县在全州率先实现的100%村通水泥路,一举攻克了这一发展难关,成为宁南交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现在路好了,以后卖核桃就方便了,车子再不会因走泥巴路而陷进稀泥里了。”近日,在宁南县杉树乡尖山村,骑着摩托车行驶在该村通村公路上的村民祝子嘿感慨道。

多元投入

顺利完成100%目标  

宁南县交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县共启动通村水泥路项目33个共248.5公里,其中,贫困村项目17个114.7公里,按照35万元/公里计算,共计投入资金8697.5万元。

这么大的工程量,钱从哪里来?

宁南县委分管领导、县总工会主席、统战部部长殷显国告诉记者,在农村公路修建中,宁南不但积极争取省州项目支持,还构建起多元投入新机制,“除了县级财政配套外,宁南注重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捆绑蚕桑、扶贫、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还包括群众投劳折资等,都集中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勇于创新

通村公路的“宁南模式”

6个月时间,33个水泥路项目密集开工。公路质量如何保证?

日前,在宁南县葫芦口镇大兴村通村公路硬化现场,两名工人娴熟地指挥着一辆灌装车卸载混凝土,十多分钟后,两名工人抬来振动棒在摊铺的混凝土中振捣,接着又操作起振捣梁将混凝土摊平,紧随其后的工人则拿着工具麻利地抹平、修整边缘。“待路面施工完成后,还要进行接缝处理、覆盖养护、刻防滑纹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3月,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廖文彬带队到宁南调研,提出要把农村公路建设的“宁南模式”向全州全省推广。

何谓“宁南模式”?就是宁南结合实际,创新和规范工艺,建立的一套农村公路建设机制。

统一和细化农村公路建设的流程和要求,对项目申报、施工队伍入选、质量保证和监管、资金拨付等作出详细规定。

最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实施最严格的水泥路质量保证制度。分片区共建立20个混凝土拌和站,混凝土必须由罐装车辆运输至公路建设现场。施工过程中采用槽钢模板作为混凝土浇筑模具,铺筑时必须使用振动棒和振动梁,用保水性较好的土工布持久养护路面。

拌和站的混凝土,则由宁南县农村公路实验室负责对拟建站的原材料取样分析,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并严格按配比进行生产。水泥路修建中,试验室按照每500米一处的频率钻芯取样,检测混凝土路面强度,一个点不合格,扣减施工队伍工程款2万元。

村民响应

致富路变“长寿路”

对于投入巨资建设农村公路,宁南村民积极响应。乡镇和村全程参与公路建设的监督管理,群众代表组建公路建设监管小组,具体协调解决征地拆迁、青苗补偿、投工投劳、监督施工质量等问题。

“其他地方修公路,村民要为补偿与政府部门理论,但我们这里的村民为了修路,主动让地割青,还要搞公路养护。”杉树乡党委书记吉地日力说道。

“建设过程、钻芯取样和后期管护当地村民全程参与,在农民的呵护下,宁南的一条条致富路变成长寿路。”宁南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吴俊说。

王咏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尹华高

新闻推荐

小小核桃带着宁南群众奔小康

“今年核桃卖了个好价钱,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舒服了!”“现在这核桃都成了我们家的金银果啦!”近日,这样的对话场面在宁南县城和集镇随处可见,丰收的喜悦源于核桃产业的科学发展。在宁南山间地头,到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