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全村的桑树种植面积接近亩然而供大于求的市场规
到了2004年,全村的桑树种植面积接近2000亩。然而,供大于求的市场规律犹如一盆冷水浇向热情高涨的蚕农。“松新蚕茧站挤满了碧窝人,大米换成了蚕茧,不变的是白色,同样的是难销的境地。”李利国说,由于养出的优质蚕茧走不出市场,村民开始怨声载道,经常跑到他家或村委会骂干部。
在困难面前,李利国没有放弃,他一边找市场,一边到宁南县委、县政府反映情况。蚕农的实际困难,得到了宁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一项旨在保障蚕农利益的“保底收购价”随之而出,一举解决难题。也是这一年之后,蚕农逐步打消后顾之忧。
渐渐形成规模化的种桑养蚕产业,必须走现代化的标准化生产,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成为制约标准化生产的最大瓶颈。
距离碧窝村口1公里,黑水河旁,一座太阳能提灌站引人注目。这是中国最大流量太阳能提灌站,扬程仅4米,建于2013年,满足着全村600亩桑地的用水灌溉。“我们平常舍不得,只在枯水期用。”李利国说,在丰水期,全村的桑地灌溉用水主要从25公里之外的龙洞河引水。
主干道四通八达、机耕道进地头、沟渠串联桑地,如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标准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
一项产业撬动财富,让一方百姓富足。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让碧窝村逐步变成了一个“无粮村”,也让碧窝人快速走上了小康路。
养蚕人的幸福生活
去年6月,碧窝钢铁桥建成投入使用,将212省道和碧窝村口连在了一起。这是几代碧窝人的梦想。
过去,碧窝村口与212省道之间隔着黑水河,一座简易木桥是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由于没有一座可通行车辆的跨河桥,虽然主干道近在咫尺,村民如果要在碧窝村和宁南县城往返运送大型物资,要绕道16公里的松新大桥,来回就要30多公里。
如今,碧窝钢铁桥的建成,为碧窝人的幸福加码。
到目前,碧窝村里已经有20%的农户拥有小轿车。“去年冬天,报考驾校的村民就有60多个人,现在大家都觉得买车是个小事,困难的是驾照不好拿啊。”李利国说。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如今越来越普遍的小轿车,腰包渐渐鼓起来的碧窝蚕农,幸福指数也在渐渐攀升。
“现在,很多村民都在宁南县城和普格县城,甚至在西昌城区也买了商品房。”李利国说,碧窝村民现在一年过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农忙时当蚕农,忙生产;农闲时当城里人,在城区享受生活。
碧窝人追求幸福,不仅于此。近年来,一股外出旅游热也在碧窝兴起,忙碌了一年的村民利用农闲时节,或结伴自驾游成都、云南等周边地区,或跟团游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甚至香港、澳门也时常有碧窝人的足迹。
就在今年春节期间,碧窝村举行了首届农民运动会,在篮球等体育竞技中收获喜悦,收获幸福。
既要在生产中发扬勤劳肯干的务实精神,也要学会享受生活。这就是碧窝人如今的生活态度。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19日,宁南骑骡沟乡休闲运动广场一派热闹的景象,男女老少带着背篓、纸箱等,齐聚广场免费领取“扶贫鸡苗”。在宁南县政协办公室和骑骡沟乡政府的帮扶下,五四村42户***建档立卡户,每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