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宁南:五大富民产业助民增收奔小康

四川经济日报 2015-11-02 00:21 大字

王咏 陈兴鹏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尹华高

9月下旬,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在宁南县调研指导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攻坚工作,推动州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落地落实,强调要始终保持激情饱满的昂扬斗志、有力有效的工作措施、殚精竭虑的奉献精神,埋头苦干、奋勇争先,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为全州追赶跨越发展作出新贡献。

宁南县如何让群众尽快找到增收产业、实现致富奔小康,是林书成关注的重点,他先后深入到宁南县幸福乡核桃产业基地、稻谷乡核桃产业基地和10万亩桑园基地调研指导,在详细查看了三个基地的产业发展情况后,对宁南县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做法予以了充分肯定。

宁南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按照州委的安排部署,分年度制定到户的扶贫脱贫计划,确保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200人以上,到2017年度全县961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全面完成脱贫解困任务、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以上,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如何在全州实现率先脱贫?宁南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依托优势光热资源,大力实施蚕桑、烤烟、畜牧、林业、冬季马铃薯“五大富民产业”,助民增收奔小康。

产业扶贫精准发力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截至10月23日,宁南县在省级平台成功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个,总投资27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5亿元的108%;在建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1.807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1亿元的104%。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为宁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扶贫,是稳定增强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根本。宁南坚持“五大富民”工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突出产业扶贫重点,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

“今天请大家来主要是讨论发展核桃产业,你们有什么想法尽管提出来。”9月28日,宁南县发改经信局干部苏才友在担任石梨乡大坪村“第一书记”后,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

在20多天的走访调查中,苏才友了解到村民对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很高,特意以坝坝会的形式,让村民当参谋、谈顾虑。

“种核桃是有前途,就是没技术,怕搞砸了。”村民徐录昌首先说出自己的担心后,在场的几家贫困户纷纷讲出各自的顾虑:“资金上蛮困难,最好有具体的扶持措施‘扶\’我们一把。”“如果真把核桃发展起来了,我最担心的是销路。”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苏才友一一记录并作出答复:技术方面可以请农业局的技术人员进行免费指导;资金方面积极争取项目资金3万余元,用于购买1万株核桃苗;并积极联系外地的收购老板拓宽销路。

解决了后顾之忧,贫困户们踊跃申报了自家发展核桃产业的面积。

10月13日,1万余株核桃苗发放到4个组30余户农户手中。“感谢县上对我们的帮扶,为我们免费提供核桃苗,拿到核桃苗一定尽快栽植。”大坪村1组的柴友伦在领到1300株核桃苗后激动地说:“这些核桃树将来挂了果,能给我增加一大笔收入呢!”

宁南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各帮扶单位不贪大求全,而是因地制宜,根据群众意愿,拓展产业帮扶渠道,制定产业帮扶规划,按步实施,精准发力。

转变思路天宽地阔

“大家回去赶快把冬季马铃薯种下去,根据今年的行情来看,冬洋芋要卖俏价。”10月8日,华弹镇水塘村8组村民陈国云正在向合作社村民发放薯种,并催促大家及时进行播种。

从2011年开始,陈国云就开始从事冬季马铃薯的种植、收购和销售。在他的带动下,303户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国云粮蔬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冬季马铃薯和甜玉米、糯玉米。合作社的冬季马铃薯主要销售到重庆、广州等地,2014年的销售量达4000吨。

到目前,宁南全县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达到了12家,家庭农场达373户。四川福特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2014年9月正式入驻宁南,并在稻谷乡建立起500亩的种薯育苗基地。

“这种‘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新模式,提高了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发展水平,在促进农业优化升级的同时,也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宁南县农牧局局长肖贤发说。

葫芦口镇武星村1社的农民张伦贵是个养蚕大户。2013年开始,他响应号召承包了一些空闲土地栽种40亩的冬季马铃薯,如今产值达到16万元,纯利润近9万元。今年2月份,他被村民推选为五星村1社社长,并计划在今年带领群众发展400亩的冬季马铃薯高产示范片。

“还是种马铃薯和养蚕挣钱,之前也在外面打工,收入和现在发展产业肯定没法比。”张伦贵说。

2014年,宁南实现蚕茧总产25万担,蚕农收入4.4亿元,户平养蚕收入达到17700元;种植烤烟7万亩,烟农总收入1.79亿元,户均收入4.3万元;林业方面,实现综合产值6.5亿元;通过培育牲畜养殖大户,建设家庭农牧场等,实现畜牧产值9亿元;全县种植冬季马铃薯9万亩,产薯18万吨,实现产值3.6亿元。

如今,在宁南,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靠着发展五大富民工程,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成了大户、家庭农场主。昔日的贫困户,积极注册家庭农场、成立合作社等行为,带动了当地乡亲一起致富的事迹,在宁南已不是一件新鲜事。

“长效治本”斩断穷根

“要想从根源上脱贫,最终还是要靠强有力的产业带动,只有产业扶贫才能使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最终走向富裕的小康生活。”宁南县农委主任刘宗华说。

宁南计划到2020年,重点在36个贫困村内建成蚕桑、烤烟、核桃、华山松、杉树冬季马铃薯等为重点的产业基地18万亩,年出栏肉牛、肉羊及特色小家禽28万头(只),农民合作社达到100个、家庭农村45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0%以上,无公害种植(养殖)技术推广率达到90%以上,主要造林种(核桃)良种使用率达到100%以上。

同时,在36个贫困村大力开展五大富民工程技术培训,培训场次在300场以上,贫困户覆盖率达100%,每年实施农民工劳务技能培训1000人次以上,发展村级网店5个以上,初步构建起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并着力创建1个在县有较大影响力的州级乡村温泉观光旅游示范区,打造2到3个特色旅游村、10个森林人家、100户民宿旅游达标户。

新闻推荐

宁南:把脱贫攻坚讲到群众心坎里

本报讯“脱贫还是要靠产业,虽然现在党的政策好,新村建设1户要补助7500块来改建新居,但是老百姓最终还是要靠养牛羊和养才真正富的起来。”在宣讲会上,64岁的西瑶乡拉落村老党员冉启林第一个说出自己...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