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粮食 只种桑树 碧窝人的蚕桑情结
一进入素有“金沙江畔俏明珠”美誉的宁南县,无论是在河谷间穿行,还是在山巅远望,映入眼帘的都是漫山遍野的桑树。此次有幸随凉山日报异地采访团来到宁南蚕桑第一村——新村乡碧窝村,亲自感受了蚕桑给这个村庄带来的变化。
碧窝村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65人,总户数316户,其中1297人参与养蚕,有280户为专业养蚕户。2014年该村养蚕6531张,产茧6870担,全村产值达1380万元,人均养蚕收入达11000元。无论是从总产值,养蚕专业户数,还是人均养蚕收入数,碧窝村都是宁南蚕桑业的排头兵。
宁南人民最勤劳
勤劳要数碧窝人
隆冬时节,天气异常寒冷,碧窝人已经在桑地里忙活开了,剪枝、松地、背桑条……碧窝人的勤劳在田间地头无声地流露着。
碧窝村虽然在黑水河旁,但处于斜坡上,滚滚而去的河水无法“爬坡”来到碧窝村,人们只能“望河兴叹”。碧窝村又处于幸福乡的东部,属于该乡桑区大堰沟用水尾部,缺水成了碧窝村养蚕的最大困难。
“桑树也像人一样,天干了就会渴死,我们就会人背马驮,一棵一棵地浇,有些时候一家人整个一晚上都在挑水,整晚整晚不睡觉是经常的。”村书记李利国说。
碧窝房子很漂亮
最漂亮的是蚕房
走进新村乡碧窝村1组,一座掩映在桑树丛中的楼房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碧窝村的养蚕大户张连云的家。这座粉刷一新的一楼一底的楼房一字排开,院里清洁干净,清点房舍,一共18间,除3间用于人室居住外,其余全部是蚕房。
“蚕也像人一样,住得好了结的茧才会好,我们家的蚕房总共有2000多平米,投资达40万元。”张连云骄傲地说。
庄稼人最讲究实惠,碧窝蚕农之所以敢于投入,就因为会有丰厚的回报。2014年,张连云家养蚕160张,产茧179担,收入达32.5万元,除去投入纯收入达20万元。
现在,在碧窝村,最漂亮、最显眼的是蚕房,除了传统蚕房以外,碧窝村已经修建了15座养蚕大棚,这些漂亮的蚕房已经成了碧窝村地标性建筑。
碧窝人民是农民
但不种一颗粮食
在碧窝村,除了房前屋后一小片一小片碧绿的菜地外,没有一块农田,目光所及之处除了桑园还是桑园,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农村有所不同。
过去,碧窝村也像其它村一样把良田用来种粮食、种甘蔗,把坡地用来种包谷,栽桑栽在田埂上,随着甘蔗产业的萎缩,人们开始把良田用来栽“6215”大行桑,桑树种植的面积不断增加,蚕农收入也飞速增长。
“我们碧窝村用了三年的时间把全村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桑树,今年最后一块良田也种上了桑树,碧窝村真正成了无粮村。”李利国说。
碧窝村现在有三个梦想,也可以说是“碧窝梦”,到2017年产茧突破10000担,成为万担村。今后再建10个养蚕大棚,向专业化和大户化发展,人均养蚕收入达20000元。打通出村通道,建一座钢架桥取代现有的铁索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半机械化劳作,降低劳动成本。
本报记者 宾文才 陈修甫 江泽明 罗连芬 吴启昌
新闻推荐
春节是团圆的代名词,想到春节,我们就想到了家人,当我们大家与家人团圆欢庆时,你是否知道,还有一群人在付出,默默守候我们大家的团圆欢庆......环卫工人:凌晨上班保城市整洁大年初二凌晨三点,定好的闹钟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