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擀毡文化 存于记忆的风景

西昌都市报 2019-10-29 02:55 大字

时代在进步,现代化技术逐步替代了部分传统手工业,羊毛毡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还在使用,羊毛毡衫也成了大凉山独特的风景,外来游客把它当作稀罕物。擀毡匠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过客……

传统擀毡文化

存于记忆的风景

文/浦站先

我的故乡是有着“川滇明珠”美誉的会东,优质的水源和优质的草源养育着一群壮而肥的绵羊。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就盛行羊毛制品,由于早些年技术不够发达,全都得靠纯手工,所以就有了传统的擀毡文化。

小时候,经常看见由主毡匠和副手两个人组成的擀毡匠在各村穿梭,一般一个组合都是父子或兄弟,主毡匠主要负责核心技术,副手协助完成操作。擀羊毛制品的工具有擀弓、木锤、帘子、磨盘。擀弓有大木弓和竹弓,用牛皮筋做弦,用于擀羊毛,使其蓬松;木锤,一头大一头小,大头用来敲大木弓的弦,小头用来击竹弓的弦;帘子是用许多根竹条串起来制成的,用于揉羊毛半成品和晒羊毛制品;磨盘,是圆形带手柄的平滑的木质盘,用于磨压半成品,使每一根羊毛更加紧凑地黏在一起,达到毡化。其整个过程与弹棉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经过擀(弹)、揉、洗、压、磨、晒。

记得在我七八岁光景时,我们当地很少有人用棉絮做床垫,铺在床上最常见的就是羊毛毡,身上御寒遮雨的也是羊毛毡衫,所以家里也来过擀毡匠,对整个过程记忆尤深。擀毡匠来的第一天便是做系列准备工作,用木板架操作台,把大木弓固定在操作台上,再将羊毛按干净程度分类,过于脏的就先冲洗干净并晾晒至干。随后的几天,他们就忙碌在操作台上,经过他们的巧手,最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便是一件件精美的羊毛制品。

帘子铺在操作台上,羊毛放在帘子上,擀毡匠一手扶着大木弓的上方一手拿起木锤,用大头敲打牛皮筋,让前段部分的弦与羊毛接触。当木锤一次次落在弦上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咚咚……锵锵,咚咚……锵锵),由于擀毡匠的熟练,上一锤的余音未断,下一锤的声音又接上,形成了一首美妙的劳动赞歌。待达到完全蓬松的程度后,将竹弓拴在身上,用木锤的小头或戴着扳指的手指击拨竹弓的牛皮筋弦,将羊毛铺均匀,而后朝羊毛上洒热水紧接着用磨盘使劲磨压无数个来回,使羊毛之间粘得更牢、更实。在擀毡匠的巧力运行下,原本一根根胡乱的羊毛渐渐粘在了一起,遂将羊毛随帘子慢慢卷起,放在空地上,在帘子上倒水然后再用脚踩揉,再用磨盘磨压,清洗,这个过程来回很多次,直到一件羊毛制品白白净净、羊毛粘得严丝合缝才铺在帘子上晾晒至干。看着纯白色的羊毛制品,很难想象是纯手工做出来的,但的确如此,是擀毡匠高超技艺的结晶。

如今,现代化技术成熟,无论是弹棉花还是擀羊毛制品都用上了机械,就连洁净环节都比传统的简便了许多,以前一件优质羊毛制品要三天时间,现在只需要24小时。速度提高了,且原本是生活的必须用品而现在成了艺术品,各式各样的羊毛毡摆台装饰品、漂亮的羊毛毡帽子等等,都成了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时代在进步,现代化技术逐步替代了部分传统手工业,羊毛毡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还在使用,羊毛毡衫也成了大凉山独特的风景,外来游客把它当作稀罕物。擀毡匠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过客,由于行内多为祖传,随着时代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都买棉絮等替代羊毛制品,为了生活后辈也就不再愿意学习,故擀毡匠以及他们的工具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能有这门传统技术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传统是为现代化提供改革基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奠基石,传统擀毡文化是深藏在我这一代以及上几代人记忆里的丰碑,它也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之一。

新闻推荐

凉山州“省民营经济20条”政策实施情况获省评估组肯定

本报讯10月21日至22日,省民营办组织第三方专家评估组,对凉山州落实“省民营经济20条”政策措施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实地...

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凉山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