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活动走进文化名城会理
会理采风。 州文联提供
秋风飒爽,丹桂飘香。
9月22日——23日,2019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暨“文学扶贫看凉山”采风团吹响一路向南的号角,走进历史名城会理,感受古城之美,体验川滇文化的交融。
会理,凉山南大门,是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腹心地带,历史上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县境南北贯通,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
22日中午,采风团风尘仆仆抵达会理,稍作休息后便前往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参观。
在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家一边参观当年红军渡江用过的银元、马鞍、马凳、刀具、文献资料等历史文物,一边认真听讲解员讲解红军长征过会理的革命历史以及革命先辈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切身感受红军长征艰苦的生活条件,艰辛的革命环境。
随后,采风团继续“红色文化”的脚步,前往会理城郊铁厂村参观会理会议纪念地。如今的会理会议纪念地已经成了4A级旅游景区。
一路走,一路看,采风团在会理会议纪念广场、纪念碑、瞰湖亭等地留下了足迹。
当天下午,采风团在会理召开了2019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暨“文学扶贫看凉山”研讨会。
会议上,评论家们各抒己见,对凉山文学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张学昕在会上提出,写作者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应该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对地方建设的热爱,才能写出好作品。“会理让我联想到了马尔克斯和门多萨的谈话录——《番石榴飘香》,文学作品只有经过加工,文学素材才能成为艺术品。”
《当代文坛》主编杨青作为峰会主办方代表,她说,会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社会发展快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宝贵机会,通过采风深切感受到会理的风土人情。希望本土的创作者,像吉克隽逸唱的《阿杰噜》一样,不要怕,不要急,把基础打好,相信凉山文学和会理文学都会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黄色的土地、红色的基因、绿色的生态、金色的产业,共同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精彩画卷,让采风团的脚步停不下来。23日,采风团来到了会理小黑箐乡白沙村,在这里体验了川滇文化的融合。
小黑箐白沙村,是闻名遐迩的四川省特色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祭龙、彝族长号、蹢脚舞、对歌、筛糠等民间文化活动极为活跃,民族风情浓郁。
在领舞者的带动下,评论家和当地村民手牵手跳起蹢脚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福民在和村民进行交谈后说:“这里的民风民俗很有感染力,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这个地方,特别是这么偏远的小村里,老百姓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生活越来越好,这画面非常美好。”
最后,采风团来到铜矿村石榴园,考察会理的石榴经济。会理种植石榴历史悠久,从唐朝起就被钦定为宫廷贡品。目前居全国石榴八大主产区之首,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石榴之乡。
走进石榴园,身旁是一辆辆载满石榴远去的货车,一个个活跃在建设家乡大舞台上的坚毅背影,一张张洋溢着幸福和希望的笑脸,这片土地上迸发出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评论家。独具魅力的会理,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渐渐生动起来。
本报记者李晓超
新闻推荐
今年1月,新春将临,大凉山把春天的邀请送到蓉城,掀起了凉山文旅融合发展系列主题招商工作的首站攻势。凉山,新一年谋篇布...
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