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赵依: 同质性造成刊发难题
赵依是《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也是一个学者型的编辑。她说,作为比较年轻的泛“90后”参会,她更愿意借用吉奥乔·阿甘本的“同时代人”来指称他们这个群体。
在赵依看来,对于相对缺乏乡土经验的“我们”,天然地意味着如何虚构地理空间,如何处理经验等问题,这不仅需要理论评论的建构来指明方向,也需要在自我创作中发掘方法。
赵依说,今天这个会也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意义,我们也必须看到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同盟,且不说中国浩浩荡荡几千年的诗学传统,“以诗为经”彰显儒家在社会政治功利框架内的文艺价值引导,政治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导向不同,同时投射于文学经典的建构。
赵依举例说,新中国成立后颇具代表性的“现代文学史”著述,丁易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中以鲁迅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旗手”并居首要两章,其后以“章”而论的仅有郭沫若和茅盾,而众所周知的“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列则产生于1961年,其后
数十年又经历复杂变革,由此可见政治文化对文学经典秩序的影响。
赵依说这就要对当下进行发问:我们应当如何建构我们的理论评论,才能在大众审美和文学批评的各方面保持有效性。比如有老师提到凉山文学的刊发难问题,作为杂志的编辑,从实际工作来讲,她说其实并不缺乏描写乡土,尤其是描写当下扶贫攻坚的报告文学作品,但是为什么发不了?不是说这个故事经验不够丰富,而是这个经验本身具有明显的同质性,这就好比本雅明《讲故事的人》里提到的水手,当经验可以被普遍获得,应当依靠什么来确保文本的可读性和意义?毫无疑问是文学性。
赵依建议描写乡土和一些特定的题材时要有一种向下的超越可能,比如“好人”和“好事”怎么写,怎么写透,把人和事树立起来;比如类似的主题怎么写好,经验的话语和叙事如何来处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未来一起努力做的事情。
本报记者米赢
新闻推荐
当代文学70周年回顾、梳理及展望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暨“文学扶贫看凉山”研讨
“中国当代文学70周年暨凉山文学研讨会”现场。本讯讯9月2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
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