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改革开放 人穷志不能穷

西昌都市报 2018-12-20 08:14 大字

认识余庆,超过五年以上时间,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这位大哥太热情了!2015年,为了推广凉山日报新媒体产品,我们创意策划了“凉快视频”系列节目,处女作的摄制地点就选择了余庆的火锅店,他笑死人地卖力表演,至今记忆犹新。

余庆因在家中排行老大,“庆”字又与“大”字相仿,所以熟人都爱称呼余庆为余大,余大的产业就与此谐音。他经营的餐饮项目,风格都十分亲民,用他的话说,就是“没有门槛儿”。

12月12日,突然接到余庆的电话。原来,他被重庆老家推荐为离乡创业有成的代表,需要写一份汇报材料找我帮忙,这才让我有机会聆听他曲折离奇的人生故事。

余庆小时候,家里很穷。能够去吃窑罐厂办的“吃活”,是因为余庆的父亲余吉彬也在厂里打工。但是,窑罐厂微薄的收入,并没有改善余家贫穷的面貌。

面对这样的窘境,余庆只能决定不读书了,初中还没毕业就到二伯家开在镇上的布鞋厂打工。1991年,回家两年的农村生活,让余庆练就了栽秧打谷农活全技能,但日子还是穷,看不到一分钱。

在建文峰下苦力,是余庆最不愿意提起的回忆,每一趟精疲力竭的登顶后,只是下一段艰辛轮回的开始,“人上人”是什么?他看不到。

1992年,一阵和煦的春风拂过中华大地。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中国民营经济走上了快车道,重庆的皮鞋业也逐渐兴起。“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如果只靠苦干,我的人生不可能有转机。”余庆这样说。

在凉山人叫他“渝大”之前,在老家扛煤气罐的日子里,人们都称呼他“华银”。华银燃气直到今天,都在南泉镇特受欢迎。也是在那个时候,余庆把厨房里的一套东西都摸清楚了,为他日后涉足餐饮业,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2005年改行卖车之前,余庆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主要是自己文化不高,对汽车又一窍不通,让他很纠结。

但汽贸市场门前的场景,激发了他的斗志。

原来,这里不仅人多,而且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全身名牌,拿着名牌包,抽着最好的烟,个个端着老板范儿。但这些人全部都是“车串串”,一天能挣几百上千块。而且有很多都是没啥文化的外地人。

“他们干得下来,我一定也能干得下来。”余庆说人可以很穷,但志气不能穷。

在西昌卖车的那几年,余庆成功了,还把很多揣着几万元给首付买车的年轻人,带成了拥有几十台车的小老板。一讲诚信,二交朋友,这就是他的秘诀。

本报记者刘尧

新闻推荐

凉山州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二十二次会议

本报讯12月14日上午,州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西昌召开第二十二次会议。州委书记、州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林...

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