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 “收”字当先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吉吉木日介绍,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顺应四时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因此立秋后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皆以养“收”为原则。
初秋养阴为上
初秋时节由于肺部受到燥气的侵袭,会造成体内津液的损伤。应按照四时的变化规律而养护阴气,使得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至于散失。吉吉木日建议饮食应以“少辛多酸”为原则,选择口味清淡、润肺养血的食物,以养护阴气。少食葱、姜、辣椒等辛味之品,多食酸味水果、芝麻、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制品等润肺食物。
立秋之后还要谨记“秋瓜坏肚”。不论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正确起居除秋乏
秋乏是人体由于夏季过度消耗,进入秋季后为了适应季节变化而进行的自我修整,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可以通过逐渐适应和调节来消除。为了补充夏天消耗的能量,此时要适时摄取营养,同时通过适当的运动来顺应气候的变化,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关键在于保持规律的作息。最好晚上10点前入睡,早睡早起,中午养成午休习惯,从而让秋乏得以缓解。
宁心养神防心烦
进入秋天,气候干燥,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焦躁,应宁心养神、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心烦。可以通过练习静坐、闭目养神等方式来调节气息、消除焦躁、养护心气,让身体更好的适应干燥的秋季。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静心凝神、强身健体尤为重要,可以适当饮用酸枣仁茶、柏子仁茶等养心祛燥、宁心安神的药茶,食用补阴祛燥的食物,让身体更快的适应秋天的天气。
适量运动忌大汗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十分适合户外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或者爬山等运动项目都十分适合在秋天进行。入秋后,人们应顺应四时变化,使阳经阳气都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身体的柔韧性和四肢的伸展度都不如夏季,且秋季容易出现秋乏、秋燥现象,所以秋季运动不宜太激烈,最好慢慢的增加运动量,避免氧气消耗,切记大汗淋漓。
当心“秋老虎”依旧伤人
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让人难以忍受的“桑拿天”也会逐渐减少。但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处暑节气也将在8月底接踵而来,“秋老虎”甚至还可能虎视眈眈,而天气也逐渐转向干热。特别是立秋过后,还可能再处于炎热之中,而这种炎热气候有时候也可能要延续到九月,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因此,立秋后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为预防中暑,最好要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
中医保健防疾病
立秋之后,人们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喉咙肿痛、鼻出血、便秘等症状。其养生的重点是滋阴润燥。吉吉木日提醒大家,入秋后可采取中医穴位按摩和中药代茶饮来预防保健。补肺润肺、健脾胃的主要穴位有膻中、天突、中脘、足三里、气海和承浆等穴位,每天揉按,可以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另外,可以多喝养生药茶,如姜枣陈皮茶能驱寒、五味冰糖茶养心安神、参梅饮润口燥、菊花橄榄茶散胃火等等,都能防止秋燥引发各种疾病。
本报记者 张紫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第四督查组通过会议座谈、听取汇报、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凉山州食品药品“两法衔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督查。督查组充分肯定了凉山州食品药...
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