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坐标 工人日报记者镜头中的劳模身影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9-25 02:23 大字

王崇伦

(1927年~2002年)

1953年,王崇伦(图左)和徒工边玉林在检查产品质量。在鞍钢工作期间,王崇伦改进了7种工具、卡具,提高工效5至10倍,其中新型工具胎即“万能工具胎”,提高工效6至7倍,一年完成了四年的任务,他也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54年,他联合其他技术能手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之后这一运动在大江南北蓬勃兴起。

工人日报 赵本甲 摄

倪志福

(1933年~2013年)

1958年3月,倪志福在车间工作台前。1953年,倪志福创造三尖七刃麻花钻,被称为“倪志福钻头”,大大提高了钻头的切削性能,延长了钻头的使用寿命,在国内引起重大反响。1985年,他作为牵头人之一发起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为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人日报 杜治 摄

赵梦桃

(1935年~1963年)

1959年10月,北京,陕西省国营第一棉纺织厂细纱洗车工赵梦桃在全国群英会上发言。赵梦桃作为建国初期纺织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清洁检查操作法,并在陕西省全面推广。1963年,她所在的小组被命名为“赵梦桃小组”。短暂的一生中,赵梦桃创造了“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的“梦桃精神”。“赵梦桃小组”多次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工人日报 吴启华 摄

孟泰

(1898年~1967年)

1959年,孟泰(左一)来到车间了解炉前工的工作情况。他爱厂如家,常常在炼铁高炉旁奋战几十个昼夜不回家,从泥土中挖出旧备件上万件,建立起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为鞍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恢复生产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生产过程中,他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了“眼睛要看到,耳朵要听到,手要摸到,水要掂到”的维护操作法,使鞍钢成为新中国“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发源地。

工人日报 蔡壮田 摄

梁军

(1930年出生)

1952年3月8日,黑龙江,梁军在驾驶拖拉机。黑龙江解放后,梁军走上工作岗位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组建了第一个女子拖拉机队并担任队长。她从事农机工作40多年,著有诸多专著,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196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正是梁军。

工人日报 陈勃 摄

张百发

(1935年~2019年)

1959年10月,北京,张百发(图中)和同行一起交流。1954年4月,19岁的张百发和11名青年人组成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北京第一支钢筋工青年突击队。作为突击队队长的张百发和工友们转战京城工地。从八大学院、友谊宾馆、东郊厂房到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工地,参加了近百幢高楼的建设。

工人日报 蔡壮田 摄

郝建秀

(1935年出生)

1953年4月21日,青岛,郝建秀(图右)在请教师帮她讲解数学题。1951年,不到16岁的郝建秀就摸索出“细纱工作法”,在全国推广后,纺织业产量大幅提高。1952年5月,郝建秀所在的小组开始以她的名字命名。一直到今天,“郝建秀小组”凭着“拼搏创新、无私奉献”的火车头精神,创造了一个个优异成绩,成为全国纺织行业的标杆小组。

工人日报 李肇年 摄

尉凤英

(1933年出生)

1964年3月,沈阳,尉凤英(左一)和工人一起在研究新技术革新项目。1953年,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工人,进厂第一年就实现两项技术革新,成功将手工送料改成自动送料,提高工效5倍。她三年完成技术革新项目58项,带领“厂红专大队”完成技改7O7项。她用434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用四个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任务。同事们称她为“总是在跑的铁姑娘”。

工人日报 蔡壮田 摄

时传祥

(1915年~1975年)

1965年2月,北京,时传祥向参加义务劳动的学生讲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时传祥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逃荒来到北京一家私人粪场成为了一名淘粪工。解放后,他加入了北京市原崇文区清洁队,以主人翁的姿态,走家串户,利用休息日义务清理粪便,他的“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高尚境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

工人日报 蔡壮田 摄

王进喜

(1923年~1970年)

1965年12月15日,大庆油田,大庆钻井指挥部副指挥“铁人”王进喜。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来到大庆,带领全队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1960年5月,1205钻井队打第二口井时,由于地层压力太大,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王进喜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水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他把一生献给了我国石油工业,被誉为“铁人”,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工人日报 吴洛夫 摄

张秉贵

(1918年~1987年)

1979年5月1日,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劳动剧场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联欢会上,张秉贵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1955年11月,37岁的张秉贵成为了北京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他30多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的技艺,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售货法。他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归纳概括为“一团火精神”,响亮地提出“心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

工人日报 安晓远 摄

吴运铎

(1917年~1991年)

1983年10月,中国工会十大上,吴运铎在为代表们签名。吴运铎1917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安源煤矿的一个职工家庭,代表作品《把一切献给党》鼓舞了一代代青年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吴运铎为研发枪弹,曾四次身负重伤,全身有200多处炸伤,4根手指被炸断,左眼被炸瞎,一条腿被炸断,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工人日报 张宪 摄

包起帆

(1951年出生)

1996年4月,包起帆在办公室内讲述关于抓斗发明的新创意。1981年,包起帆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港工作。他研发新型抓斗工艺系统,发明了一系列的挖斗,推进了港口装卸机械化。他的这些发明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被称为“抓斗大王”。后来,他还参与开辟上海港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建设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

工人日报 于文国 摄

徐虎

(1950年出生)

1996年4月3日,上海,徐虎上门为居民维修堵塞的马桶。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徐虎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居民开展维修服务,甚至除夕夜也不休息。在上海各行各业的服务热线中,24小时“徐虎热线”的知名度、美誉度始终名列前茅。他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理念传授给徒弟,形成了广泛的“徐虎效应”。他曾说:“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工人日报 于文国 摄

李素丽

(1962年出生)

1996年9月1日,北京电车售票员李素丽在为乘客服务。1981年,19岁的李素丽来到北京公交成为一名售票员。在工作中,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座右铭,视乘客如亲人,坚持微笑服务,受到乘客和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1999年,李素丽组建起“北京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在北京市首次为百姓出行、换乘车提供24小时的交通信息,平均每天接电话1.7万余个。工人日报 于文国 摄

申纪兰

(1929年出生)

2002年9月,山西长治,申纪兰在展馆介绍。她是全国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时提出“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宪法。她曾与李顺达创办过闻名全国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申纪兰又带头在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做出巨大贡献。

工人日报 于文国 摄

王顺友

(1965年出生)

2004年8月18日,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送邮件路上的王顺友。1984年,年仅19岁的王顺友接过父亲的马缰,成为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内的一名邮递员。这里高山绵延起伏,平均海拔3100米,全县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大山有20多座。数十年来,王顺友凭着一匹马驮着邮包跋山涉水,每年投递报纸8000多份、杂志700多份、函件1500多份、包裹600多件,投递准确率达到100%。

工人日报 张宪 摄

王洪军

(1965年出生)

2007年4月13日,一汽大众高级技工王洪军为同事讲解工作要领。多年来,他发明制造了钣金整修工具40余种2000余件,提炼出123种钣金修复方法,创造了“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培养和带出了一支200多人的高技能钣金整修队伍。他所创造的钣金技术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他所创造的展车制作工艺结束了花外汇聘请外国专家做展车的历史。

工人日报 杨登峰 摄

张雪松

(1973年出生)

2014年2月25日,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第一代高铁工人张雪松(图左)在和同事了解车辆的生产情况。作为专家型的蓝领工人,张雪松在工作中敢为人先,完成了20多项工装设备技术改造,弥补了我国动车生产进口设备缺陷,为我国成功制造出世界一流水平的CRH3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做出了突出贡献。

工人日报 杨登峰 摄

郭明义

(1958年出生)

2010年8月10日,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郭明义在工作中。他19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倍多,他40多年如一日地学雷锋做好事,时时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人民群众誉为“当代雷锋”。从2009年发起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全国各地已建立1000余支分队,180万名志愿者加入其中,在全社会广泛掀起“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热潮。

工人日报 杨登峰 摄

更多精彩扫码关注

在新中国迎来70华诞之际,我们翻开尘封的影像档案,一个个劳模闪现眼前。他们犹如闪亮的坐标,坚守岗位、初心不改,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梦路上,用自己的奋斗故事诠释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计划,从大庆油田竖起的高塔到中华大地上奔驰的高铁,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到企业厂矿、科研院所……每个时代、每个领域都有一群领跑者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自1950年至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15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累计表彰先进集体10667个、先进个人31515人次。截至2018年底,中华全国总工会共表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9569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1748名、全国工人先锋号12351个。

本版记录的只是工人日报记者镜头中的20位知名劳动模范的身影,是这一光荣群体的杰出代表。

新闻推荐

5G技术开始在 灾难救援中 发挥重要作用

火灾救援指挥、地震伤员救治……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5G开始在灾难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5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

木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木里藏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