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开辟青年人才入党绿色通道

四川农村日报 2016-05-09 08:01 大字

28岁的彝族青年沈克地入党刚刚3年,黑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他的家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李子坪乡金子沟村,说起这位年轻的党员,彝族乡亲们总会说:“那个人,是‘苏施\’哦。”

“苏施”在彝语里是“优秀青年人才”的意思。随着“两学一做”活动的深入推进,目前凉山州正以开辟青年人才入党绿色通道的 “苏施党支部”工作法为载体,着力解决过去农村优秀青年入党难、后备干部选任难、流动党员管理难等问题。

2005年,沈克地在木里县城念完高中后,离开家乡,从北京的建筑工地,辗转到珠三角的五金工厂,7年的打工生涯中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入党。“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是团员,从小我的父母就教育我,能入党的人,都是人才。”他说。

2012年,沈克地回到了家乡,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见过世面”的人,他看准了木里县如火如荼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搞起了运输。在人均年收入不到8000元的李子坪乡,沈克地一年能挣上4万多元。

他一直没有忘记入党的追求,然而由于发展名额的限制等原因让他有些迟疑。“我这样的年轻人入党比较难。”他说。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长期以来,广大农村特别是彝族聚居区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发展党员“唯亲戚唯家支”、优秀青年入党难等问题一直突出。

凉山州委组织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全州10万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不到四分之一,55岁以上的占三分之一,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6%,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突出。同时,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思想僵化,工作方法形式化、内容空洞化,加之各村之间 “学无先进”、“赶无榜样”,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如何解决问题、突破困境?“抓住青年就抓住了关键。”凉山州委组织部部长冯斌认为,只有把优秀青年吸收进党员队伍,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

2011

年,通过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州委决定创新组织设置,在全州乡镇 (街道)党(工)委单独设立“苏施”党支部,支部书记由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或组织员担任。

2012年,李子坪乡的“苏施党支部”成立了,沈克地毫不犹豫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如今既是党员又是致富能人的他,还承担起当地***的工作——负责对口联系帮扶两户贫困户。

“生活特别困难的时候帮衬一下,平时去县城的时候帮着带些生活用品,更重要的是,还要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手把手地教技术和手艺。”沈克地说。

核桃树怎么种?什么品种好?怎么预防病虫害?一系列问题,沈克地都要自己先掌握再教给乡亲们。

李子坪乡党委书记沈杰峰告诉记者,李子坪乡苏施支部成立4年来,已发展了11名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年龄都在35岁左右,有口碑、有威信、有带领老百姓脱贫的能力!”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穿越香格里拉,凉山发出征集令

木里风光邹森摄朝圣邹森摄木里大寺“如果你厌倦了城市里的灯红酒绿,想释放被雾霾压抑太久的浊气;如果你的心依然年轻,还有燃烧岁月的激情;就来吧,到这儿来!美丽的香格里拉!梦中的香格里拉!!”近日,凉山州旅...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