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木里俄亚纳西古寨前身 疑是淘金工棚区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4-06 16:33 大字

神秘的木纳西俄亚。陈晓毅 摄 房屋一般是三层,底下是牲畜圈,中间是家里的主屋,三楼是年轻人的居室。 房屋的二楼是主屋,人们进出家门都要爬木梯,现在也有了一些水泥梯。

俄亚大村,遗世独立在木里西南边缘的深山峡谷中,有着世界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全村200多户人家的房屋连为一体,依山而建,房屋间留有可供人畜通行的通道。土掌房一式三层,房房相通,各户房屋纵横交错,彼此相连,鳞次栉比,远远看上去形似蜂巢,壮观神秘。如此规模宏大的蜂窝式建筑在纳西地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极为罕见。那么,纳西古人因何会建造出如此奇特的建筑呢?

文/图 宋明  

多次去过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俄亚大村。面对那个世界罕见,由蜂窝状建筑群组成的俄亚纳西古寨,我总是在心里默问,如此壮观而奇特的建筑,纳西人是怎样建造的,又为何会设计成蜂窝状?

纳西古寨

神秘壮观蜂窝状建筑群

俄亚大村,遗世独立在木里西南边缘的深山峡谷中,地处云川两省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5县的交界处、四周被重重的高山和金沙江、无量河、龙打河环绕,真正是“鸡鸣两省五县”。

俄亚是个纳西族古寨,有世界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全村200多户人家的房屋连为一体,依山攀援,巷道蜿蜒。俄亚大村的建筑非常有特色,于明末清初建成,是一块巨大的社会活化石,有“纳西古城在丽江,纳西古寨在俄亚”美称。整个村子200多户人家的房屋建成一体,依山而建,房屋间留有可供人畜通行的通道。土掌房一式三层,房房相通,各户房屋纵横交错,彼此相连,鳞次栉比,远远看上去形似蜂巢,壮观神秘。如此规模宏大的蜂窝式建筑在纳西地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极为罕见。

在古寨,相邻的院墙都有一根独木梯,从一户人家走进去,就可以走遍全村。全村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纺麻线、穿麻衣, 村民们和睦相处,民风古朴。在这里,至今还保持着最原始的婚姻习俗,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

奇特建筑

古纳西人因何而建

俄亚大村如此奇特而神秘的建筑,究竟是因何建造的呢?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从木里县志中,我们只能看到木氏土司的势力扩张。据1995年版《木里县志》记载: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如“纳西”“纳”“纳恒”等,藏族称纳西为“姜”。解放后,统称为“纳西族”。纳西族的先民同汉代“牦牛夷”、晋代“摩沙夷”、唐代“磨西蛮”的部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不同的称谓,当是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同一族称。

公元三世纪初,越巂郡定笮县(今盐源、木里)已有“摩沙夷”居住。八世纪中叶,在今丽江金沙江流域和盐源雅砻江流域也有“磨西蛮”的分布。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雅砻江以东的纳西先民逐渐向西南迁徙;盐源以西金沙江流域一带的“磨西蛮”亦逐渐聚集于丽江地区并繁荣起来。

明洪武十七年(1384),纳西族首领木得被明皇朝授世袭丽江府土官职,统治纳西族和附近各族人民。明代中叶,木里大部分地区为木氏土司占据。俄亚乡的纳西族也是在这一时期由丽江迁入木里,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关于此,还有一段传说。据传,俄亚地区原是一块“无主之荒”,森林茂密,野兽成群,几乎没有居民。公元十四世纪末,丽江木氏土司(木天王)的一管家叫瓦赫戛加的,每年几次由丽江的宝宝山来俄亚打猎,一呆数十天,他常在苏达河岸的“艾惹阿纳窝”(纳西语,意为山上的岩包,今俄亚乡粮站所在地)上搭窝棚吃住。有一次,他想,这个地方土这么肥沃,可能会出庄稼。于是他把淘米时淘到的几粒谷子撒在住地附近的泉水边。秋天,当他再到这里时,只见几棵稻谷在泉水边结着沉甸甸金黄色的谷穗。回去后,他就迁了一部分人来这里定居。从这以后,俄亚的纳西族逐渐繁衍,人们推选他及其后人为俄亚地区的世袭头人,称他为木官(木天王的管家),其后人则以官职木官(后变音为木瓜)为其家名,不再沿用原来瓦赫这个家名。(下转A14版)

新闻推荐

本报凉山州电记者刘浩昨日阳光花城情系木里活动进入第

本报凉山州电(记者刘浩)昨(5)日,“阳光花城、情系木里”活动进入第二天。在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沈钧看望慰问了攀枝花市支援木里藏区的全体干部人才,并出席慰问援藏干部座谈...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