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木里“平翁”,一个被古碉守护着的村落

凉山城市新报 2015-12-06 23:38 大字

木里藏族自治县的水洛乡距县城208公里,十分偏远,极少有外来的人去。水洛乡素以产黄金而闻名,然而让笔者印象至深的却是它的陡峭,今年5月,笔者曾进入水洛乡,印象最深的是水洛的高山峡谷,以及峡谷里非常难得的一小块平坝——平翁村,这个村庄由很多村民也说不清的土碉守护着,显得非常神秘。

古碉守护着村庄

平翁村有两座残墙破壁的土碉楼,碉楼光秃秃的,没有片瓦,其中一座碉楼的墙顶上长着一棵仙人掌,时常有鸟儿在上面跳来跳去。村庄上方有个很高的小山头,上面残破的土碉经幡飘飘。村庄被四方的碉楼围峙,这些碉都呈正方形,边长四五米,高矮不等,最高的那座据说有30多米,仿佛插入云天里。

平翁村的村支书降初旦珠说:“这里的人都搞不清楚这碉楼是怎么回事,连近百岁的老人都不知道,只是老人们传下来的传说里说是木天王所修。”

对于这些碉楼,史书上说,这是明代丽江土司木土司占领木里时修下的碉楼。平翁碉楼只是木里众多碉楼中很少的一部分,记录了木里曾经的历史。遥想当年,木天王的军队占领这个地方,驻在这里的不知是木天王军队的什么编制的队伍,是什么级别的头儿,木天王是否来过?人去楼空,留下的只是人们的猜想。

陡峭山谷里的“平坦坝子”

水洛天空总是湛蓝无比,峡谷风光十分壮美,水洛河流域却“地无三尺平”,但因为平翁的这一大块平地,心里油然升腾起一种踏实和温暖的感觉。

5月13日一早,蒙古族汉子呷绒翁丁牵着骡马走在回平翁村的路上,他介绍起这块地方:“平翁是水洛最平的地方。别说是水洛最平的地方,就是从木里全县看,这块地也是难得的坝子。”木里地处四川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全县幅员面积13252.7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藏、彝、苗、汉、蒙古族等18种民族,全县总人口13多万人。面积虽然大,平地却极少,连县城都建在半坡上的乔瓦镇。

如果你在木里周边行走,会发现木里象平地上陷下去的峡谷地带。而周围的盐源、稻城、冕宁、宁蒗、丽江都有着大面积的平坝,只有木里到处是高山峡谷,找一块平地是难上加难,因此平翁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

花果飘香 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平翁”为藏语,意为“好地方”。5月中旬的平翁,麦子正值收割季,眼前是一派丰收景象。早晨,总有一群白鹭在农舍的上空飞来飞去,村民这时开始了一天的劳作,麦子在田里堆成一个个垛子,农户院子里的脱粒机也在辛苦工作着。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洒在土碉上,黄绿色的平翁坝子蒙上了一层金色,几只喜鹊在树枝间飞来飞去。村里有许多的核桃树,枝繁叶茂,挂了许多的果儿。有的核桃树直径已到1米,树龄估计也有几百年。平翁的果树极多,一年里总是花果飘香。平翁村联木组的蒙古族组长入哈翁丁说,他们组的水稻田有七八百亩,主要出产红米,看来这确实是块风水宝地。

1986年的木里县地名录中记载:水洛沿河气候温和,高山二半山气候较冷。特别是海拔5958米的恰朗多吉峰巅积雪不化。全年无霜期25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9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2.5度,有耕地6540亩。主产玉米、洋芋、麦类和少量水稻,经济作物有大麻草烟等。

平翁的坝子超过了千亩,平坦而珍贵,因此水洛乡政府、学校、卫生院等很多单位都在这里出现了……在平翁还看见了一块“四川省林业第五筑路工程处第一管护队”的牌子,还有长江造林局的基层单位,这两个林业部门在此高点管护着森林。平翁村里有一些小百货店,生意还不错。当地也有一些木楞子旅店,住的人却不多。

平翁蒙古族原为忽必烈军队后裔

我们来到联木组组长入哈翁丁家作客。他家的房子是典型石砌藏式三层楼房。坐在火塘边,酥油茶、黄酒和主人的热情已经让我们心醉了。本来农事很多,女主人却从田里赶回家来接待我们。 

主人翁丁身材高大,挺拔的鼻梁,结实的颧骨,有着典型的蒙古人模样。46岁的翁丁说,他们这支蒙古族家族来到平翁已有十多代人,从哪里来的连他也不清楚。但这个村的蒙古族语言与其他地方并不同,方言差异很大。

当地蒙古族有着一妻多夫、一夫多妻的传统。说起多妻多夫的家庭,翁丁说:“我们村有一夫二妻两家,一妻二夫的有两家。”但现在的年轻人观念不一样了。在田间劳动的蒙古族女子卓玛次尔,她说:“现在我们年轻人都是一夫一妻了。”今年她27岁,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其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带孩子劳动,她整天乐呵呵的样子,看得出日子过得很幸福。

在田间,无论已婚的卓玛次尔,还是未婚的甬青娜姆,再看见村里其他女人们,都长得十分漂亮。看来平翁也出美女!

据凉山民族志记载,蒙古族人口进入凉山,始于13世纪。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经凉山,并派兵留守。元王朝建立后,忽必烈发布‘探马赤军,编民入户’的命令,驻防凉山的蒙古族官兵转业地方,定居下来,凉山于是有了蒙古族人口。元末有一些蒙古族避难迁入凉山。2000年统计,凉山有蒙古族2.7万人,主要居住于盐源县和木里县。有限的文史资料也为我们解开了平翁蒙古族之秘。

联木——“纳西族住的村子” 却没有纳西人居住

平翁村仅有平翁和联木两个组。前面介绍了“平翁”是藏语“好地方”的意思,说明这个地方早有藏族居住。奇怪的是联木组的“联木”是纳西语,意为“纳西族住的村子”,难道这儿是纳西人居住?

水洛乡的副乡长仁青偏初向笔者介绍全乡5867人,主要是藏族和蒙古族。“平翁作为全乡5个行政村之一,平翁村7个组,共140户1294人,其中坝上的平翁组45户和联木组46户,两个组户数均为全乡之前,并主要居住着藏族和蒙古族。”

入哈翁丁介绍了联木组的基本情况:“我们组有379人,有藏族和蒙古族。”这样看来,如今这个纳西语说的“纳西人住的村子”居然没有纳西族居住,这让人联想到传说中的纳西族木天王修碉楼之事,看来此地历史确与纳西族有很大关系。木里境内至今许多地方仍有纳西族居住,其中以距平翁村约100公里的俄亚纳西族乡最为集中。

1995年版《木里县志》记载:纳西族的先民同汉代‘牦牛夷\’、晋代‘摩沙夷\’、唐代“磨西蛮”的部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不同的称谓,当是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同一族称。公元3世纪初,越巂郡定笮县(今盐源、木里)已有“摩沙夷”居住。8世纪中叶,在今丽江金沙江流域和盐源雅砻江流域也有“磨西蛮”的分布。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雅砻江以东的纳西先民逐渐向西南迁徙;盐源以西金沙江流域一带的“磨西蛮”亦逐渐聚集于丽江地区并繁荣起来。明洪武十七年(1384),纳西族首领木得被明皇朝授世袭丽江府土官职,统治纳西族和附近各族人民。明代中叶,木里大部分地区为木氏土司占据。俄亚乡的纳西族也是在这一时期由丽江迁入木里,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相传,人们视碉楼为神,说“碉楼如果倒塌,那么会换一个世纪”,因此没当地人敢破坏,每年当地人还到碉楼附近祭祀。

平翁虽然富饶美丽平坦,地处偏僻,可也是经历了从战乱到太平的历程。从碉楼看明代曾经战事频发,解放前也不太平,入哈翁丁说解放前木里与稻城冲突不断,他指的是民国初年木里同稻城次洛班的械斗。解放后,平翁的各族人民才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新闻推荐

职教攻坚结硕果 德阳凉山一家亲

□本报记者李涛日前在成都召开的四川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传出喜讯,由于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职教攻坚战略,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投入3亿多元举办两所职业学校,为凉山州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