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木里,一个真实的藏区

攀枝花日报 2015-08-24 02:05 大字

木里,木里,在哪里?藏区,藏区,什么样?或许是雪山的云雾遮掩,或许是原始森林的阻隔……今天,让攀枝花援藏干部告诉你:藏区什么样?藏民怎么样?他们眼中的攀枝花是什么样?

一座小城,浓缩着宽广美丽的藏区

木里藏族自治县坐落于四川的西南边缘、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北,东跨雅砻江,西抵贡嘎山,南临金沙江,北靠甘孜州。木里县下辖29个乡镇,有22个民族,以藏族、彝族、汉族居多。而“木里”的藏语含义就是深远、宽广、美丽。

以攀枝花为坐标,直观地概括木里:一是“幅员辽阔,面积约等于两个攀枝花”,攀枝花面积7440平方公里,木里面积1.32万平方公里;二是“地广人稀,人口约等于攀枝花的十分之一”,攀枝花人口123万人,木里人口13.8万人。

初识木里的第二天,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这是当年的第一场雨。放眼望去,木里的轮廓尽收眼底——县城依山而建,藏式建筑相互错落,小金河从脚下的峡谷蜿蜒流过。藏红、纯白、翠绿、天蓝、明黄……建筑虽不高大,但色彩艳丽夺目。

初来乍到,我们这批援藏干部自然是很兴奋,第一天上班就利用短短的午休时间把县城逛了个遍。木里县城,主街道只有两条——一条扎昌街,一条龙钦街,其中龙钦街便是省道216线其中的一段,用大家的话说是“抽两根烟便可以把主街逛完”,但街道两旁的各式藏吧、金银加工店、五金百货店、农资农具店等却不是抽两根烟就能逛完的。

我们援藏干部住的地方,有共同合租的民房,也有暂住的民兵宿舍,只要不停电停水,大家都能洗上热水澡。因此,我们从攀枝花来的37名战友一致认为:这里的条件比想象中好。

一位大妈,让我感悟一个质朴的民族

来到木里的头几天,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让我对木里的藏族同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天下午,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天色也渐渐地黑了下来,下班后我正准备打扫房间卫生,水池旁的水管接头可能是久无人用,一拧就断裂了,自来水“哗哗”地往外渗。此时,县城里大部分商店应该都收摊关门了。怎么办呢?趁着天色还没有黑尽,我跑步到街上去买材料。好在街口的一家建材商店正要关门,我买了修理工具后,又赶紧寻找卖水管接头的商店,但找了一家又一家都关了门。正气馁时,发现有一家五金店的门还开着,一位藏族大妈正拿着饭碗在盛饭。

“大妈,请问有水管接头卖吗?”大妈说:“好像有,要找找看。”一听大妈这句话,我顿时来了精神。为了不影响大妈吃饭,我把两个装着水管零配件的箱子搬到一旁仔细翻找,一共找出4种型号的水管接头,但哪种是我需要的呢?这时,已是晚上9点过,并且风雨交加……我正为难着,藏族大妈突然问我:“你是攀枝花来的干部?”我点点头。“那你把这几个都拿去,用得上就用,用不上再拿回来。”于是,我付了一个水管接头的钱,拿走了4个不同型号的水管接头。

修好水管,第二天中午我才将剩下的水管接头送还到大妈的店里。

后来,我时常路过这家小店,甚至还光顾过几次。虽然大妈已经忘记了我这个“雨夜买水管”的顾客,但我能感悟到藏族大妈的那份情怀:她信任的不是我这个陌生人,而是“攀枝花来的干部”!

一个招牌,映衬藏区群众眼中的攀枝花

在木里工作生活,我发现无论是路边的商贩,还是三轮出租司机,藏区群众都能说出我们是“攀枝花来的干部”。

“攀枝花来的干部”——这块招牌为什么在木里藏区如此好使?攀枝花,在木里藏民眼中是什么样的?

与我共事的木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边马降初,还有在离县城最远的博窝乡工作的偏初翁杰、在乔瓦镇核桃湾偶遇的农牧民阿呷,还有我遇见过的很多木里人,他们都清楚地记得3年前的7月份,在木里所看到的“攀枝花来的干部”——

7月,是木里风雨肆虐的季节。2012年7月12日晚上,雷鸣闪电,暴雨如注。木里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县城内多条道路及唯一一条与外界联通的省道216线中断,水厂、电厂被泥石流冲毁,全城断电停水。

在这关键时刻,由攀枝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的攀枝花援藏工作组一行,带着捐赠藏区的4台挖掘机、2台装载机抵达县城,“攀枝花来的干部”和攀枝花捐赠的机械设备立即投入到了抢险救灾工作中。此外,攀枝花市还紧急调派水务部门的技术人员增援,迅速制定“木里县恢复供水设施及源水管道的应急抢险方案”,并用短短3天时间实现了县城分时分段供水。

恢复供水仅仅是一个开始。从规划、选址、设计、施工、监理,到正式投用,2014年4月,由攀枝花市投资800万元援建的木里县城市供水改扩建及管网改造项目交付使用。这座新建的自来水厂日供水量达7000多吨,能24小时满足木里县城近4万人的生活用水。

木里藏区的群众还不会忘记,“攀枝花来的干部”多年来对他们的无私援助:

援助木里县中学校舍投入使用,1490名藏区学子住进“新家”;

援助县医院项目完工投入使用,全新设施为藏区农牧民群众健康服务;

援助藏区教育教学,木里藏区学子第一次在高考中考上重本;

“9+3”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攀枝花市援助木里藏区千名干部人才培训工程扎实推进;

木里藏区首个移动手机新闻平台《木里资讯》正式开通;

……

根据《攀枝花市对口支援木里藏族自治县五年实施规划(2012—2016)》,攀枝花援助木里藏区的项目达37个,涵盖了“改善和保障民生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等多个领域。其中,民生社会事业项目达16个,涉及教育、文化、卫生、新村建设等方面,全部是符合木里县实际、藏区群众所思所盼所需的民生工程。目前,木里县中学校舍、木里县幼儿园、木里县城市供水改扩建及管网改造、木里县“大调解”工作信息平台、木里县人民医院、中藏医院等17个项目已经竣工。木里县通村公路建设、宁朗乡中心校建设、农村小水利建设等13个项目正在实施。

“攀枝花”和“攀枝花来的干部”,就是这样在木里藏区群众的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个标志,在藏区燃亮火红的光芒

走在木里县城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感受到攀枝花的气息。

他们——攀枝花市第一批、第二批、还有我们第三批援助木里藏区干部人才工作组,在这里留下了一双双坚实的脚印;攀枝花市教育、医疗、文广、法院、农业等多个对口帮扶单位派遣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这里流下了辛勤的汗水。

它们——木里县中学校舍、新自来水厂、县人民医院、中藏医院上的“攀枝花援建”标识,让藏区群众抹不去对“攀枝花”的印记。

今天,我们正延续着攀枝花和木里藏区的情谊——无论是交通建设的现场、学校教室的讲堂、医院病房的床边,还是田间地头的大棚、藏族兄弟的家中、彝族同胞的锅庄,都有包括我在内的37名攀枝花市第三批援助木里藏区干部人才工作组成员。

在我们每一个援藏参与者的胸前,都佩戴着一个统一的“攀枝花援建”徽记。这枚徽记上,“攀枝花”和“格桑花”花瓣相依、花蕊相连,汉、藏、英3种文字铸刻的“攀枝花援建”五个字,既是我们攀枝花援藏干部自豪的“身份证”,又是接受藏区广大群众监督的“身份证”。

如果说,“攀枝花援建”徽记是攀枝花援藏干部留在木里藏区的一个符号,那么,攀枝花援藏干部就是攀枝花留在木里藏区的无数个烙印。

(作者系攀枝花援藏干部人才、木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带着123万攀枝花人的重托,去年7月14日,我们第三批援助木里藏区干部人才工作组一行37人,从攀枝花会展中心门口乘车向木里藏区进发。沿省道216线艰难行车11个小时,到达木里县城已经天黑且下着雨,下车时却不知身在县城何处。

行前虽然经过培训,也和前期援藏干部有过交流,但在这样一个雨夜走进陌生的木里,入住陌生的宿舍,心中仍不免有些忐忑:这是怎样的一座城?城里的人又会怎样和我们这些外来人相处?

□王可

新闻推荐

“攀枝花”与“格桑花”交相辉映

□本报记者陈兵崭新的沥青路通了,崭新的藏家新居建好了,崭新的县医院住院大楼投用了,崭新的自来水厂活水源源不断……火红五月,当我们再次走进焕然一新的木里,满目的翠绿与生机不断从这片热土喷薄而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