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州亮善书院今何在寻访清代西昌礼州的文教圣地
亮善书院东院。 亮善书院文本书画之章。 阁楼梁上的时间落款。
如果告诉你,在清代西昌礼州曾经有过一座古老的官办书院,名叫亮善书院,你或许会怀疑;如果再告诉你,这座书院如今还比较完整的保存着,甚至我们还能够找到当年建修时的题款,欣赏到书院使用过的印章,阅读到有关学校教育的章程碑,你或许会惊讶……
但是,这一切都真实的存在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访这座百年前的古老书院吧。
西昌书院的兴起
教育之宗旨在“明人伦”“节民性”“兴民德”。我国自古重视学校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汉武帝置太学,为后世学校之滥觞。最早的官办书院是唐代的丽正书院(后改名集贤殿书院)。宋代的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又称睢阳书院)、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白鹿洞(江西庐山)等,全国知名,深深影响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清代的四川,著名书院林立,如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潜溪书院等。
书院往往延聘博学鸿儒担任山长,学子们寄宿其中学习,有膏火(提供学习用的津贴)之资。只是朝廷以科举取士,学生专心学问的少,致力于举业的多。
科举时代的西昌,官府倡办的学校为书院、义学,民间私人办学称为学堂、私塾。清代宁远府(大致同于今凉山州)所属著名的书院有西昌的泸峰书院(原名蛙山书院)、研经书院、亮善书院、吉府书院,会理的金江书院,德昌凤池书院、圣功书院,冕宁的台登书院,盐源的香城书院、明伦(堂)书院等。
《西昌县志·教育志》(1942年本)载:“西昌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王公恺伯守宁远,加意人材,特开书院,聘教谕黄坦为师,是为西昌有书院之始。后安守洪德建修泸峰书院(1753年),胡薇元创立研经书院(1894年)。他如礼州之亮善,德昌之凤池、圣功,各有成就,见重儒林。”
礼州亮善书院始末
清代,礼州“昔年设立分县,以分一县之劳,有相验之责,专枷杖之权”,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情况良好。自古有崇德尚礼、重文好学的传统,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昌县志》(1942年本)载,礼州南寺曾设书院(名称未知),聘著名师儒柳幔高(贡生,嘉庆丁酉科贡成均)担任主讲。至光绪八九年间(1882/1883年),由地方绅士胡国枢、胡朝华、胡国士、毛际乐、黄菊等创立兴建书院,借川主庙院址办学,命名亮善书院。
礼州七朝设州郡,五代设县所,当代设区镇。北周天和五年(570年),设亮善郡(领苏祈县,礼州古名苏示、苏祁;因诸葛亮征南,善服人心得名“亮善”。)故书院命名“亮善”,显其古雅而典出有据,亦表培养拔萃良善人才之意。亮善书院首聘著名师儒西昌举人颜启华为山长,每年束脩140千文,另有轿马费银4两,从斗息中开支。其后主讲者有拔贡生颜汝玉、举人刘景松等。
光绪十一年(1885年),礼州胡国模、杨世桓、李春华、刘太昌、刘金顺等44人捐资扩建川主庙宇舍,资助办学,书院规模有所扩大。
光绪十五六(1889/1890)年间,礼州文昌宫大殿中厅落成,因为缺乏钱款修建两厢,贡生胡朝福、康秉怀、叶茂松等与先前创办书院的众人便议定,在寺庙右侧(北侧)新建书院(文昌宫南侧为胡氏宗祠),其房取三厢两院式,与文昌宫彼此相连。工程得到当时西昌县知县许振祥和礼州分县县丞马仕仪的支持,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月廿四日落成(见阁楼梁上题款;《西昌县志》载“于光绪二十一年落成”,当误)。次年即开始办学,光绪二十二年,复聘拔贡生袁先裕为主讲,历时七八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诏准自丙午科(1906年)开始,院试、乡试、会试等科举考试一律停止以兴办新学。三十三年(1907年),西昌知县周家钧委令礼州人胡光昌、陈光前、张泽溥等为督办,胡光苑、叶光国为协办,就亮善书院院址正式设礼州两等小学堂(初小、高小),办新式学堂。礼州兴办学校历史悠久,亮善书院是其发展的最高峰,办学时间前后约26年。
(下转14版)
文/图特约撰稿王仁刚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11日,冕宁县相关领导率县食品药品和工商质量监管局、四川威尔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前往华中师范...
冕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冕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