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管再苦、再累 都是为了现在的好日子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6-04 23:29 大字

20年间,从开拖拉机运送砂石,开面包车跑运输,到经营机械,李天云家由一穷二白的贫困户,白手起家发展成为了西河村脱贫致富的典型。他们坚信,他们未来的日子一定还会更好。

初夏时节,骄阳似火。蓝天白云下的冕宁县西河村二组,明媚又温馨。

李天云家就住在这里。大门前的菜地里种植着一片鲜嫩的时令蔬菜,拉开底层的卷帘门,一辆小轿车安静地停放着,后面三间自建的平房分别是卫生间、猪圈和鸡舍。宽敞洁净的院坝内摆放着各种观赏植物。

走进彝家别墅里,一楼客厅里摆放着真皮沙发、55寸的大彩电、电脑等家具家电,更配备了健康时尚的跑步机和卫生洁净的消毒柜,整个房间布置得比城里还豪华阔气。

李天云家育有两个儿子,45岁的邓天春是他的媳妇。大儿子现就职于冕宁县城关派出所,大儿媳妇在泸沽汽车站上班,小儿子在成都打工,一家5口人生活得温馨而幸福。

勤劳吃苦 日子终于有改善

“收入还行吧。”5月5日,坐在客厅里,46岁的李天云笑得很自信。李天云的底气来自于不服输,敢拼敢干闯出的一条致富增收之路。20年间,从开拖拉机运送砂石,开面包车跑运输,到经营机械,历经创业的艰辛和生活的坎坷,他终于闯出了好日子。

1991年,家住西昌月华的邓云春经亲戚介绍与西河的李天云喜结连理。婚后,看着眼前“土墙房破旧不堪,经雨水冲刷,半边房子直接垮塌”的场景,邓云春傻眼了。当时,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更别提修房造物了。

万般无奈之下,夫妻俩只得四处托熟人找关系从银行贷了2000元,才将一间墙搭檩房子建起来。

多年来,为了生活,李天云用四处借钱买来的面包车,跑过从冕宁到九龙的“黑车”。每天4、5点就起床,半夜才到家。有时候遇到道路垮塌堵在路上,更是回不了家,只得忍饥挨饿。

妻子邓云春,主要在家种庄稼、养猪、养鸡,操持家务。晚上孩子都睡下了,邓云春也和丈夫一起外出跑车拉客。

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李天云也给生产队打过碎石。一个月虽然只有几百元的收入,却解决了一大家人的吃穿用度。当时一个孩子在西昌读高中,另一个在月华上小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上天总是格外眷顾勤劳刻苦的人。凭着能吃苦、肯吃苦,在10年时间里,李天云家由一穷二白的贫困户,白手起家发展成为了西河村脱贫致富的典型户。

2012年,当西河村二组要修彝家新寨的政策一下来,李天云家马上报了名,订购了一套面积170多平方的中户型彝家风格别墅。

“买新房和装修一共花了50多万。”2014年,李天云全家喜滋滋地搬进了新家。

经营机械 致富路越走越宽

跑车拉客只能让一家人勉强糊口,而且毕竟是违法的,李天云果断卖了面包车,又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元钱,在漫水湾街上修了一幢三层的楼房。一楼的门市和二楼的住房都租给了别人做生意,自己家留了三楼,夫妻俩闲暇时就在上面小住。

虽然日子过得不错,衣食无忧,但李天云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颇有商业头脑的李天云瞄准了机械行业。他大胆地用门市做抵押按揭了一辆挖机,每个月花4000元钱请了一个挖机师傅。挖机常年在喜德、锦屏、雅江等工地上做活路,收入很可观。

眼看着许多工地对机械的需求量大,李天云又在九龙买了两辆二手装载机,花钱请师傅开,生意也是越来越好。

短短几年,李天云一家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妻子邓云春高兴地说:“这几年,家里的日子好多了。过去,不到春节,买不起肉,现在是想吃啥就吃啥。”

家庭和睦 未来日子越来越好

经历风雨后的彩虹格外艳丽,辛勤的付出终会得到回报,如今李天云一家人生活得美满富足。

现在家里的田地包给别人种,邓云春闲暇时就在家看看电视、缝十字绣、跳广场舞,偶尔丈夫还开车带着她到街上去做美容,保养皮肤。

李天云则爱和一帮朋友相约喝茶聊天,谈些新鲜事。无论村里哪家有红白喜事,夫妻俩准是第一时间赶到,尽力帮忙。

两个儿子孝顺乖巧,大儿子已是冕宁城关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去年刚结了婚,儿媳温柔贤惠。小儿子在成都帮别人开车,懂事孝顺,空闲时总爱打来电话对父母嘘寒问暖。

“想都没敢想。”对于现在的生活,妻子邓云春说有滋味,很“享福”。聊到未来,李天云和邓云春坚信,他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 穆玉菊

新闻推荐

特殊情况下 保单保障时间能延长

现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手头上拥有保单的人越来越多,有买短期保险的,也有买长期保险的,至于说它能保障多久,合同上都写得有。短期保险有一个星期的,也有一年的;长期保险有一年的,也有几十年的。这些保险...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