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追忆冕宁向氏三兄弟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6-12 18:02 大字

向德纶:1935年,奔赴泸沽向红军汇报冕宁路径、敌情,为红军改道分兵过冕宁提供决定依据;积极参加抗捐军,在家中设立抗捐军报名处。 向德缨:1949年,打入国民政府靖边部“后山政工处”,宣讲“共产党宣言”;筹办“群力合作社”,为地下党小组提供联络点,传播革命道理、传达上级党组织指示。 向德源:1949年,参与“城厢政务促进会”,分化地方势力,促成冕宁和平解放;临解放,出任“治安维持会”主任委员,接受国民党警备连缴械投诚。

文/本报记者 杨发超 图/向勇

“在党组织的工作中,统一战线、两面政权、武装力量和群众运动是互相交融、相互作用的。西昌、冕宁、会理各县在这些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冕宁发展得更好一些。”原中共西昌工委书记黄觉庵回忆录《对中共冕宁地下党的概述》中,曾如此评价解放前中共冕宁地下党的工作。

2015年5月初,红军长征过凉山8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冕宁县,寻觅先辈屐履,其中,中共冕宁地下党员向德纶、向德缨兄弟及堂兄向德源三人的革命往事,再次勾起世人对革命先辈的无尽缅怀——

富绅家庭出了三个“地下党”

1935年5月23日,在红军总政治部刘群仙等4位同志的主持下,冕宁进步青年向德纶和肖佩雄、李发明、陈荣璋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时年,24岁的向德纶正式以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融入革命队伍,开始自己的革命生涯。

彼时,向德纶所在的向氏一脉,在旧时的冕宁县城,属家道殷实的乡绅人家。

“向家是个大家庭,有几十号人。”介绍过往,向德纶的女儿向炳香回忆起父辈口中流传下来的家史,“在西街钟鼓楼开有两间茶铺。现在的宏达商场一带原名向家巷,当时办有卖各类杂货的店子。巷子后面办有三处烧坊(旧时烤、酿酒的作坊)。大家庭里,大家分开各忙各事,几十号人却吃住在一起,没分家。”

而出生、成长于这个康乐之家的向德纶,1933年在西昌师范就学时,亲近同乡地下党员陈荣檀、廖志高,接触马列主义,早已在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5年,红军长征过冕宁时,积极奔走汇报冕宁情况的向德纶经陈荣檀提议,与同乡进步青年肖佩雄、李发明、陈荣璋等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同样就读西昌四川省立第二师范校的同父异母兄弟向德缨由教师代从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家庭里另一名“地下党员”。

1948年,堂兄弟向德源经李祥云、陈伯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家道殷实的向家一门,先后出了三个“地下党”。

一门兄弟相继“闹革命”

1935年5月20日凌晨,中央红军先遣团进驻冕宁泸沽。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令:次日经越西到大树堡渡大渡河。

“听说红军来了,当时冕宁教育界中德高望众的云中祥老先生号召大家去了解红军消息。我父亲走路快,绰号叫‘铁脚板\’。于是推举中,我父亲和李祥云、李发明被派往前去。”6月27日,回忆父亲当时的革命足迹,70多岁的向炳香显出难于掩饰的自豪。

据冕宁县史志编著的《红军长征过冕宁暨彝海结盟资料汇编》记载:20日上午,李祥云、李发明、向德纶到宏模廖家堡子找到陈野苹(陈荣檀)、廖志高、邓明鸿,汇报国民党县府官员及驻军已北逃的情况。石龙的吴兆理也到来。当即决定派邓、李、向、吴分两路前去探听红军消息。在泸沽、松林,他们分别与红军联络上。先遣团首长根据他们汇报的冕宁党组织泸沽以北的路径、敌情等情况和红军侦察组的敌情汇报,改变原拟经越西到大树堡渡河为经冕宁小路到安顺场渡河的决定。

由此,红军长征于泸沽改道分兵,在冕宁留下了革命足迹,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彝海结盟”。

“向红军汇报冕宁的情况后,我父亲立即赶回县城,晚上回城时,城门已关,他是从现在丝绸厂边的老城墙翻进城的。”陈述父亲在患病时对迎红军那段经历的回忆,向炳香宛如在讲一个传奇故事,“回到家后,父亲安排我母亲连夜在茶铺烧开水,自己则和其他同志把马灯藏于长衫内,张贴迎红军的标语去了。”

1935年5月21日,红军先遣团进驻冕宁。据陈荣檀回忆,当晚,向德纶跑来说:“红军到了”,众人赶紧跑到西街钟鼓楼旁向德纶家,见他家住有一排红军。

5月22日,中共中央总政治部决定,建立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和组织冕宁抗捐军,并将抗捐军报名处设在向德纶家。

其后,加入抗捐军的向德纶“专为由肖华率领红军先头部队送信、联络,有时也搞宣传,给红军带路”。

继“四哥”向德纶之后,1939年,“老九”向德缨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闹革命”。

向德缨入党后,与吕瑛、苏纪昌创办刊物宣传马克思理论被学校开除、被国民党追捕,三人逃到昭觉竹核后才免遭劫难。从竹核回到冕宁与地下党建立联系后,1945年,向德缨与凉山州第一任州长瓦扎木基一起筹建省立边民小学,并任校长,致力为党培养民族干部。

据瓦扎木基在《中共冕宁地下党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文中回忆:“向德缨经常给我教育启发,讲解革命道理,讲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党的民族政策,抗日救亡等等,还经常带来些党内资料给我学习,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1949年4至6月间,冕宁地下党组织利用国民党靖边副司令孙子文与邓德亮争夺司令事件,以靖边部的名义在后山设立政工处,借机培训党的地下工作干部。政工处培训干部第三期,时任政工处组织科长的向德缨兼教员,亲自讲解“共产党宣言”。

“政工处被国民党遣散后,为扩大革命活动,我父亲在县城西街家中筹办群力合作社。表面为生意店铺,实际上是地下党小组联络青年学生的活动场所。”讲述父亲向德缨的革命往事,63岁的向炳棠也意气风发起来。

与向德纶、向德缨的革命激情、果敢相比,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六哥”向德源的革命方式显得更重斗争艺术。

为实现冕宁和平解放,1949年12月4日,城厢党组织以“人事步调齐一,共谋自治事业”为由,成立“城厢政务促进会”,同时安排陈伯秋、向德源以教育界为名出面,加强政务促进会的领导,分化、争取地方势力。并根据工作的不断深入,政务促进会派向德源、陆德轩、赵有湘等,按党组织“和平解放冕宁城”的号召,对时任国民政府警备连李三科进行统战攻心,达成和平解放协议。

临解放,成立“治安维持会”,由向德源出任主任委员,接收李三科交出的迫反炮及炮弹,维护社会治安至冕宁和平解放。

薪火相传的赤子情怀

为红军泸沽改道分兵提供情报、潜伏敌方传播革命道理并开展斗争、分化地方势力促成冕宁和平解放……

翻开向氏三兄弟那一页页厚重的革命史料,“永远跟党走”的拳拳赤子心,跃然纸上。

不管遭遇何种困难和挫折,向家这一脉薪火相传的赤子情怀,从未褪色。

据向德缨之子向炳棠介绍,三位穷其一生为革命贡献的老人在“三反”和“反右”中,均遭受迫害,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方得以平反昭雪。

而淡出那段颠倒黑白特殊年代,历尽磨难的向炳香、向炳棠,80年代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所在村的村支部书记,矢志不渝地传承着先辈们的革命理想。

“父亲说过,一个人要有骨气,能文就文,能武就要武。”秉承老人的“骨气”,向炳香称不断努力,不懈奋斗,是向家人做人的根本。据统计,如今向氏三兄弟的后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达39人。

一脉忠魂映党辉,赤子情怀薪火传。从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到激昂奋斗的新时代,向氏一家始终手捧拳拳赤子心,大步行走在“永远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新闻推荐

朱德关于冕宁革命委员会的讲话 朱德致电冕宁革命委员会革委会成立当天吸收4人入党

“彝、汉是一家,穷人要团结起来,打倒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才能翻身过好日子。”(摘自《朱德年谱》朱德致电冕宁革命委员会朱德、周恩来、李富春、王稼祥致电冕宁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游击总队政治委员李井...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