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让冕宁熠熠生辉
1935年5月,红军北上经过冕宁,紧迫的时间里,太多故事发生。“泸沽分兵“、“彝海结盟”,以及这背后,众多人物的历史选择和命运,都在中国的大历史中精彩绘就。
今日,关于那段红色故事的记忆,让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边远小城熠熠生辉。
冕宁县城东街8号,是1935年毛主席接见彝族代表的地方,至今仍保留了当年厅堂布局原貌,并陈列着大量文献、图片。自然也有红军当时赠给冕宁乡民的“礼物”,煤气熨斗、火钳等大量文物。
朝东几百米,就是长征路。在这里,白色的灯柱托着红五星整齐地排列在路两旁,路灯的玻璃罩外,“1935”四个数字显得格外醒目。
在不远的红军广场上,《长征诵》在这里奏响。栩栩如生的红军领导人的雕像生动再现了“建立政权”、“彝海结盟”的故事,详细地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冕宁1935……
红色步道、杨柳清风、曲水流淌……在红军广场临近安宁河的公园里,醉人的风景之中,穿插着激动人心的红色故事。
这些红色风景之外,红军广场旁边的红色冕宁展示中心正在“忙碌”,建成后将主题展示红色冕宁的相关文物和发展成果。5月8日,我们采访的时候,工人们正好抬着“刘伯承和小叶丹携手并肩,豪迈举杯”的雕塑入馆……
在冕宁,到处都可以看到那段红色记忆,这些火红的记忆,成为这座小城的标志的性格。80年来,勤劳的冕宁儿女精彩写下火红的革命往事,也豪情写下火红的发展变迁。
风景迷人,令人陶醉。
本报记者 张鹏 杨灵 陈国盼 白成程 伍忠明
新闻推荐
陈野苹五月×日,邓明鸿来我家告诉我,红军已过金沙江(实际上已过会理),学校已经解散,学生已各自回家。这一次他约着廖志达、吴兆理一同进城,打算向县团务局递一纸呈文,要求组织一支武装,表面上的理由是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