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购买服务无人管的小农水有“主”了

四川农村日报 2014-12-12 09:23 大字

眼看自家承包的1500亩大棚里的蔬菜要上市了,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金旺合作社负责人金建华,最近每天都在田间地头查看,“得叫李军明来看看水管子,再浇一次水。”李军明是建设村3家合作社联合聘请的两名小农水管护员之一。

回望3年前,建设村一到秋冬季,连吃水都成问题,建大棚、种蔬菜更是奢望。几年间,为何有如此转变?近日,记者到冕宁县进行了实地探访。

土地流转后小农水无人管

冕宁县位于安宁河谷的源头,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因素,季节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制约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转机出现在2011年,冕宁成为四川省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3年来,冕宁在小农水的建设上投入超过5亿元。如今,建设成效已经显现——当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4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6.24万亩。水流到了田间地头,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也出现变化。仅以建设村为例,去年全村流转土地2000亩,建立优质桃基地1200亩,优质樱桃基地400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率达93%。截至今年9月,全村流转土地5200亩,还成立了3个专业合作社。

小农水修好了,但如何管成了难题。冕宁县水务局副局长沈光荣回忆,渠道管网修完之后,县水务局曾对建设村的小农水进行了确权颁证,但问题随之出现——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但配套的水利设施却因实际受益人和产权人不一致,陷入无人管的境地。村支书金洪元介绍,全村水渠11万米左右,在土地流转后,农户和业主之间关系十分微妙,“虽然拿着产权本,但地由别人种着,农户都不管。”

购买服务每年增收50万

“要是供水出了问题,这些合作社可能要撤出。”金洪元回忆,去年11月底,建设村的3家专业合作社坐在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合作社提议:以产业反哺水利,出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管护,前提是村里的小农水要整体流转给合作社。

紧接着,村里为此召开了村民大会,同意将全村的小农水管护责任转移到3家合作社。而在镇上做水电工的李军明和李军华兄弟受聘为专职管护员,每人年薪3万元,兄弟俩轮流值班;管网的维修费用则采用“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由合作社解决。

眼下,这种模式已经试运行近一年,效果如何?金建华拿出自己的账本:2013年,金旺合作社共出现供水故障6次,浪费水534吨,1800元的水费由他支付;因供水故障,本该提早上市的蔬菜延误,损失20万元以上。而今年前三季度,出现故障7次,浪费的水量大大减少,仅12吨,水费40多元,维修费用1300元,支出李氏兄弟工资两万元;已经种植的两茬蔬菜均提前上市,在种植结构基本没有调整的情况下,比去年多收入21.5万元。“我都替他们算过账,三家合作社一年增收50万元没得问题。”金洪元说,用现在时髦的说法来看,三家合作社出资聘请专人管护小农水,相当于 “购买服务”,“效果可是一举多得哦!”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新闻推荐

丰收村的农民“丰收”了

蔬菜种植大户李沛金在菜地里除草。村民廖开勇的肉牛场。冕宁县丰收村位于108国道旁。过去的丰收村,名不符实,老百姓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仅仅解决温饱,基本没有什么结余,住的是破瓦房,走的是泥巴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