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漂亮出招 不养牦牛养蜜蜂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8-28 02:15 大字

稿件来源:吴平

保护区内村民发展养蜂。

□本报记者 吴平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中国特产鸟四川山鹧鸪、世界级网红大熊猫……这些珍稀濒危、易危动物都活跃在大凉山山系。如今,该山系区域内已成立了美姑大风顶等十多个自然保护区。当地又是贫困发生率高的彝族同胞聚居区,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8月27日,记者从美姑大风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该局已在规划绿色、低碳的生态旅游产业,让绿水青山为民造福。

保护生态 高山草甸严禁养牦牛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畜牧业,美姑县从周边的木里、盐源等地引进了当地原本没有的牦牛。初期由于养殖规模小,加之保护区巡护力量有限,未能及时发现牦牛对高山草甸的不利影响。

“牦牛喜食盐,在有水的地方,村民就把盐放到牦牛喝的水里。但很多时候周边没有水,村民就直接把盐洒在草长得很好的地方。牦牛为了吃到盐,会用前蹄把草根刨起来。”美姑大风顶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龚亿华告诉记者,“草甸被毁坏后,就形成了我们叫‘天窗\’的空地,要2—3年植被才能再长起来。”

2008年,美姑对牦牛实施禁养,“但当时决心不大,毕竟关系民生。”龚亿华说道。对此,2014年大凉山山系12家保护区成立了联盟,在环境监测、科研、巡护、技术推广、信息共享、禁养牦牛等方面加强了沟通。2015年,美姑又启动了对“天窗”的调查,发现它们像一块块牛皮癣,突兀地呈现在山坡上,存在着较为严峻的沙化趋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的生态千金也买不来——这成了美姑干部群众的共识。2017年开始,美姑县实施了“最严格牦牛禁令”,公安力量介入巡查、处置。在此之前,让牧民通过销售、就地加工等方式,处理自家的牦牛。

通过治理,自然保护区内如今已见不到牦牛的影子。同时,当地又开展了其他扶贫产业。

养蜂扶贫 打造环境友好型产品

2017年,美姑大风顶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内的依果觉乡开展养蜂扶贫试点。每户养蜂户投放5箱蜂桶,与农户签订养蜂技术服务和蜂蜜回收合同,并开展养蜂日常管理技术指导培训3次。

赵云是大风顶管理局下设的保护站工作人员,他牵头在戳洪觉村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从100箱发展到如今的300箱。一箱蜂一年可以收割三次蜂蜜,按每箱20斤来算,合作社年产蜂蜜18000斤,按每斤50元来算,能实现收入近百万元。美姑以蜂蜜为代表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还参加了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的展销。

“目前村民养殖规模不大,再加上当地有用蜂蜜消炎止痛的习惯,一家人一年自己也要用上一二十斤蜂蜜,可供销售的有限。此外,冬天这里海拔1700—2200米,气温达零下5、6摄氏度,蜜蜂安全过冬的技术还需要再改善。”赵云说。

美姑县交通局工作人员介绍,设计县内道路时,原本通过大风顶保护区的一条路线可以串联更多乡镇,但考虑到可能会加重野生动物栖息地碎片化的问题,便更改了。但现在看来,栖息地的完整,反而更有利于当地开发高端科考体验游。

“我们在龙窝乡规划了‘千户彝寨\’易地搬迁项目,让彝族群众从高山搬下来,并引导9个村每村种植200亩竹子。这样一来,既可以让村民获得比传统农业更好的竹笋收入,又丰富了林地资源,保护了生态。”龚亿华说,和其他大熊猫栖息地相比,当地坡度很缓,安全性更高,还拥有水体、红叶、草甸等丰富景观,具有开发价值和营收潜力。因此,他们下一步计划以大熊猫栖息地文化、彝族文化为主打内容,开发亲子游、自然教育课堂等。 (大风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新闻推荐

美姑:“三边”工作法着力解决“卡顿”问题 ——美姑县“清卡行动”工作纪实

美姑县“清卡行动”时间路线图★4月23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初步明确职责分工;★4月底至5月...

美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美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