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第一书记当作工作毕业考试 ——记57岁老彭的脱贫攻坚战
□文/图本报记者张鹏
耀眼的阳光穿过片片白云,唤醒了羊群。在广袤的高山上,一个男人迈着稳健的步伐,向远处的群山走去……
这里是美姑县侯古莫乡的石普峨勒村,一个位于越西、昭觉、美姑三县交界之隅的边远彝族聚居村落,一个连核桃都结不出来的地方。彭应学每天都要步行数公里,走村入户,帮助这里的村民发展养殖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理清脱贫发展思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引导他们逐步摆脱贫困。
作为凉山州人民检察院副县级检察员,先后在美姑县佐戈依达乡、侯古莫乡从事扶贫工作10余年。2015年9月,通过组织选派,他正式担任石普峨勒村第一书记,成为了州检察院扶贫帮扶的驻村“钉子”,也成为了带领全村2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守望者”。
那一年,他55岁。
用力攻坚:“每年一公里”,
推进建设高山通村路
2013年,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凉山州人民检察院的对口帮扶点从佐戈依达乡调整到了侯古莫乡,彭应学的扶贫帮扶对象也随之调整。
2015年9月,当得知州检察院要选派第一书记到石普峨勒去精准脱贫时,彭应学心动了,他想到了那里的山水,想到了那些淳朴的彝族老乡。“或许,我还能为那里的老百姓做点儿什么!”
经过层层选拔,彭应学脱颖而出,成为了石普峨勒村第一书记。
55岁到村里当第一书记,他把这称之为:践行誓言。
因为地势陡峻、人均耕地面积少、贫困程度深,经过数年的扶贫攻坚后,大凉山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位于海拔2800米的石普峨勒村更明显是其中的难中之难。
“路不通没有水没有电,种的是斜坡地,住的还是土坯房。”那时全村尚有236户538名村民。不过因为贫穷,一些村民开始陆续搬离这片不适宜居住的地方。
要夯实村子的脱贫基础,补齐村子内的基础设施迫在眉睫。
有人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形容路况极差,石普峨勒村却比之更甚——进出石普峨勒的小道悬附在斜坡上,狭窄、危险。人们需要在这样险峻的羊肠小道陡步四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乡政府,小孩上学更是需要五次趟过小河。彭应学到村以后,第一件大事就瞄准了修路。
一个关于路和桥的梦,从此开始。
“通过我们积极和州交通局、州发改委对接,也争取到了项目资金584万元。”彭应学说,然而现实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因为自然条件过于严峻,通村路在施工过程中,先后三次变更修建设计方案,石普峨勒多是斜坡、山地,修路需要爆破后再施工,因此土方搬运量大、施工难度高,几支施工队前后中途“失踪”。
受一些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条全长7.2公里的通村路修建速度极其缓慢,以“每年一公里”的速度推进建设,到2016年时,仅3公里路就基本上花光了项目资金。
“因为修路时需要实施爆破,而爆破还需提前预约,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施工进度。”彭应学介绍说。最近,经过与县交通部门的对接,石普峨勒村的通村路将在今年雨季后进行再次施工,争取2017年年内完成通村路、通户路的建设。
用情帮扶:夯实基础设施,
创造脱贫路必备条件
在石普峨勒村,“穷”是老党员海来伍沙家的真实写照。几十年的老房子,墙面开裂,家徒四壁。海来伍沙如今已经70多岁,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和三个孙儿孙女靠土地生活。
为尽快摸清贫困现状,老彭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穿上雨靴,踏着泥路,深入田间院坝,走访了如今村子里仅剩的31户村民,与其中的25户贫困户耐心交谈。
石普峨勒村的“穷根”,还是在基础设施上。
“有一天,我准备召集村组干部研究有关脱贫攻坚工作,村支书的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这可急死个人了,后来才了解到该村没有通电,手机在很多地方也没有信号。”彭应学说。为此,彭应学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老百姓把用电通讯事情办好。在美姑县,大家都知道彭应学在为老百姓办事情上从来都是“厚脸皮”。这次也不例外,他一大早就到美姑县电力公司找公司领导反映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电力部门立即着手实施农网改造项目,让村里28户村民用上了电,结束了村民长期以来黑灯瞎火的日子。
为了解决通讯难问题,彭应学也是经过多次汇报和多方努力,移动公司投资100万元的通讯铁塔,在2016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结束了村民长期无通讯信号的历史。
人畜混居,无生产生活用水,靠天吃饭,偶有用水,靠人工挑水对村民来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已然成为一种习惯。但在彭应学看来,此问题非同小可,他将村民艰难取水的一幕幕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多次与州水务部门沟通协调,先后分3次争取到85万元引水建设资金,将山泉水引导每户家中和侯古莫乡各单位。
“看到村民劳作回来直接在家门口的自来水管上大口大口喝水的场景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甜。”彭应学说到。
倾力扶贫:不忘初心,体现
检察为民情怀
2015年的寒冬,虽然天气寒冷,但彭应学为村子治穷根的同时,又紧锣密鼓地为村民送上“大礼”。
原来,因地理情况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石普峨勒的冬天特别寒冷,看见村里的老人小孩都穿得很少,经了解才发现,他们确实没有多的衣服可穿。
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彭应学立马跑回“娘家”,组织州检察院干警捐款捐物,协调州民政局等相关单位援助,很快就筹集了价值近6万元的棉被、棉帽、棉衣、羽绒服、儿童防寒服等防寒用品,第一时间送到他们手中,让石普峨勒的冬天不再寒冷。
送温暖已成为检察干警每年的“规定动作”。
除了为村民送来御寒的衣物外,彭应学还协调州检察院为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捐赠了25台32英寸的液晶电视,还为村民争取来了卫星接收锅盖、机顶盒。
走进石普峨勒村,彭应学第一时间来到贫困户曲比子乌家。“看来这个户户通的效果还不错嘛,有电视看,安逸了撒。”看见曲比子乌家的电视连接效果不错后,彭应学和村干部决定抓紧时间为村里的所有贫困户全部安装上电视。
下足功夫: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脱贫致富不再是梦
爬上村头,目之所及的是在斜斜的山坡上,几块红土地簇拥着两、三间散落于各处的土坯房,一间房就是一户人,鸡羊牛等都散养在近旁,一年四季,村民们靠土豆、玉米糊口……石普峨勒村的清晨,安详美好,变化也正在悄然发生着。
“再穷不能穷教育,今年雨季过后,我们准备把这里再拓宽空间,临时修建一个集幼教点、卫生室、农民夜校为一体的多功能村活动室,下一步村子里的10多个适龄儿童就能就近入学了,16万元的项目资金已经到位。”彭应学又指着村道旁的一片小空地。交谈间,透露了他对石普峨勒村发展的又一个动作。
想要解决长期发展致富问题,该村目前还是只能靠发展养殖业。此前已落实“以羊还羊”58只、从云南引进鸡苗2500只、完成10万斤“青署九号”整村推进种植等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彭应学想到利用州检察院干警人数多和食堂需求量大的实际,就组织州检察院与该村签订“以购代捐”协议书,发动全院干警和州检察院食堂以略高于交易地市场价的方式购买村民养殖的鸡、羊等农产品。
目前,他又为村民订购了1000只岩鹰鸡苗,每户养殖规模达到30只以上,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彭应学对于村里的规划还有很多,例如,等通村路硬化完成后,在6组启动25户贫困户安全住房工程的建设,届时还将启动集村委会、民俗广场等功能为一体的村活动室建设;引导村民种植附子,鼓励村民进一步发展畜牧业,计划建设生态养鸡场,彻底改变村民过去单一的经济收入模式……
石普峨勒村的计划脱贫时间为2019年,全民奔小康前路漫漫,所幸,激情依旧,57岁的彭应学仍坚持在奋斗路上。
新闻推荐
育旅游局与美姑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开展了美术摄影创作活动,来自州内外的特邀摄影家和美术家先后深入到四吉季村和古拖村,彝家新寨瓦里姑村和俄其甲谷村以及大风顶、黄
6月14日至21日,美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与美姑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开展了美术摄影创作活动,来自州内外的特邀摄影家和美术家先后深入到四吉季村和古拖村,彝家新寨瓦里姑村和俄其...
美姑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美姑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