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村 那人
远山上的沙洛村。 走近沙洛村。 暖暖的太阳铺满了大地,勤劳的沙洛村村民也出工了。
美姑沙洛村的岁月记忆
文/图 本报记者 萨古曲惹
走访美姑292个大大小小的村落,是我近十几年来的主要工作,而到沙洛村却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沙洛村是美姑县的一个自然村,离县城不过才20多公里的距离,但它与生俱来的那种超脱世俗的宁静却让去过那里的人总是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沙洛村居住着吉莫、吉沙和阿都3个家族,共89户人家,先辈们怀着“吃燕麦、当荞王、任百羊之主”的简单梦想来到这里,子孙们坚守着“羊日不戏水、鼠日不外出、蛇日不梳头”的礼俗传统,一代接一代地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的勤劳、善良、朴实和坚韧,犹如一朵朵鲜花,勇敢地绽放在那贫脊的山峰。
沙洛村的路
离开美姑县城没走上几公里的柏油路,通往沙洛村的泥巴路就开始弯弯曲曲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二月的美姑天干物燥,泥路上的尘土被过往的人群和车辆碾压得漫天飞舞。“潜伏”在路边的蜜蜂群,一旦发现行人和车辆,就一窝蜂地向你扑过来。我们的车是一辆皮卡车,车上坐着美姑县摄影家协会的阿牛史日、李焰川、俄木尔坡,还有县广播电视局的记者马玉忠和我,由于大部分人的身体空间面积比较大,总是需要一个人坐上车的后厢。俄木尔坡和马玉忠年纪比较小,他俩就主动轮翻坐厢里,两三公里的路程后,俄木尔坡和马玉忠的模样就像面粉店里的磨面人一样滑稽。车的密封不算好,坐在车内的人一样满身尘土,特别遇到坑坑洼洼时,那尘土一个劲地往鼻孔里钻,把人弄来干咳不已。泥路上,车就像一匹没有训熟的野马,前俯后仰,拼命折腾人,不管手抓得再紧,头仍然不停地碰上车门和车顶,而车后紧追着一条愤怒的尘龙。一路上,三三两两地,遇上一些抱着鸡和羊皮去换油盐的彝族老乡。公路终止在进沙洛村的村口,村长吉莫硕布说,这路是去年年底修通的,沙洛村人这才看到了汽车。
沙洛村的地
沙洛村坐落在大凉山山脉中段的一个斜坡上,一条溪水唱着山歌把沙洛村分成了左右两半。坡的尽头是美姑县有名的黄茅埂草原,也是沙洛人的先辈们梦想当上百羊之主的胜地。
沙洛村石头很少,耕地上看不到一个泥块,也看不见一片可以进嘴的绿叶。吉莫硕布说,再大的泥块,再有本事的绿叶,只要遇到冬天的冰雪,都会冻成粉身碎骨。为了对付这猛烈的冰雪,沙洛人家家都有一个很深的地窖仓库,每当冰雪来临之际,赶紧把洋芋藏进地窖里,行动晚了洋芋就冻成一块冰,不能进嘴,更不能下种。
年复一年,被冰雪折磨的土质特别松软,行走在沙洛人的耕地上,仿佛走在沙滩上一般舒适,捏一把土,就像捏一把面粉一般柔软。地埂边,排列着人畜走过形成的土尘堆,踩上去,人的脚背转眼间就埋进了土尘堆里。然而这土地上生长出能进嘴的只有燕麦、荞子、洋芋和圆根萝卜。
燕麦是沙洛人待客的佳肴,荞子和洋芋是沙洛人的主食,圆根萝卜是牲畜的饲料。一代又一代的沙洛人借助耕牛的力量,把种子放心地交给土壤、阳光和老天爷,毫不贪心地接受着土壤、阳光和老天爷赐予他们那点微不足道的收成。
吉莫硕布说,过去的沙洛村可不是这样。50多年前,他放牧在黄茅埂草原上,草地上的草长齐腰,非常茂盛,真有人家的羊上了百只。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羊的增多,草原上的草越来越稀少,现在沙洛人不要说有百羊,拥有三五十只羊的人家也寥寥无几。沙洛原本是一片茂林,是沙洛人一代代开垦成耕地的,长出来的荞子和燕麦高齐人肩,如今的荞子和燕麦只长到人膝。(下转A14版)
新闻推荐
2016年新春佳节刚过,美姑县科协主席欧其拉带领美姑县科协人员和县畜牧专家一行5人来到美姑县巴古乡三岗村进行现场指导畜牧工作,为美姑县三岗村美姑山羊养殖协会养殖户2016年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