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格莎啰风情歌舞嗨爆全场 重庆哥子都想娶个彝族姑娘回家了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8-09 17:16 大字

舞蹈《远行》。 独唱《火把节》。 服饰展《朵洛荷》。 民俗舞蹈《喜背新娘》。 舞蹈《她们》。

文/本报记者 杨晓虹

图/本报记者 钟玉成

8月7日晚8时,大型歌舞表演“格莎啰风情歌舞之夜”在火把广场金鹰大剧院隆重上演。整场演出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好快乐的山》、《好快乐的河》以及《好快乐的诺苏》,每一个篇章都用独特的表演方式诠释着自己的主题。现场的观众被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深深吸引住,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一位重庆的游客大赞彝族姑娘的衣服巴适,人长得更巴适,还想着把握机会娶个彝族姑娘回重庆呢!

本报讯 8月7日晚8时,一场别具民俗风情的大型歌舞表演“格莎啰风情歌舞之夜”在火把广场金鹰大剧院隆重上演。这场由凉山歌舞团倾情奉献的歌舞演出,从开始至结束,受到了观众们的高度赞赏。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大山深处的“老木苏”(老年人)说:不会跳舞的只有老牛,不会唱歌的只有木头。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凉山彝族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在彝语中,“格莎啰”是“快乐”的意思,而快乐是火把节的主题,快乐也是当晚整场演出的主题。

随着演出时间渐渐临近,原本人声鼎沸的大剧院逐渐安静下来。8时整,灯光一点一点地暗了下来。一阵轻灵的音乐声在耳边响起,身着彝族盛装的舞蹈演员以优雅的身姿,慢慢走上舞台。为了这场演出,凉山歌舞团的演员们从7月初就开始精心准备。不管多苦,多累,为了将演出效果达到极致,全团歌舞演员都费劲了心思。看着如此优美的舞蹈,谁又能想到,在7日凌晨1点的时候,这些歌舞演员还在一遍又一遍地彩排。

整场演出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好快乐的山》、《好快乐的河》以及《好快乐的诺苏》,每一个篇章都用独特的表演方式诠释着自己的主题。

在第一篇章中,当蒋木呷吹响手中的“马步”时,记者身旁的一个小孩问:“妈妈,他吹的那个乐器是什么?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啊?”也许是小孩年纪太小,不认识字。他的妈妈陈女士便耐心地将电子屏幕上的介绍念给他听:“‘马步\’,彝族特有的簧管乐器。彝语的‘马\’是竹,‘步\’为簧管。意即用竹管插上簧管吹奏的乐器。”看着小孩似懂非懂的样子,陈女士无奈地摇了摇头。她告诉记者说:“我在西昌生活了那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乐器,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乐器的演奏。这场演出,真是没有白来,太值得了!”

第二篇章中,随着服饰展《朵洛荷》的音乐响起,彝家女儿穿着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缓缓迈上舞台时,剧院内响起了一阵接一阵的掌声以及赞美声。舞台上彝家美女窈窕的身姿,绚丽的服饰,让来自重庆的游客赵增平一直赞个不停。他说:“哟喂!你看你看,那些衣服好巴适!那么大的银项链不晓得要好多钱哟!衣服巴适,人长得更巴适!”当记者打趣他讨一个彝族姑娘回重庆时,他瞪着眼睛问:“当真?如果彝族的姑娘会答应嫁那么远的地方,那我这次可要好好把握机会啰。”

“我曾一千次,守望过群山,那是因为我知道,我是鹰的后代。我曾一千次守望过天空,那是因为我在期盼,民族的未来。”当孩子们唱着最纯挚的歌声从升降舞台中缓缓出现的时候,在场的不少观众都红了眼眶。这首《彝人之歌》,是第三篇章的结束曲。这是一群来自美姑县民生银行红丝带爱心学校的孩子们,他们用质朴的童音,伴随着男歌手低沉浑厚的嗓音,共同唱出了彝族人民的心声。

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格莎啰风情歌舞之夜”中,光、影、色、声精妙结合。晚会表演高潮迭起,观众的喝彩声一浪胜过一浪。在《留客歌》深情绻绻、依依不舍的旋律中,晚会的全体演员集体谢幕,为“格莎啰风情歌舞之夜”轻轻画上了休止符,而“快乐”的主题却在观众的心中永恒定格。

新闻推荐

吉古夫铁 “唱响凉山“提升了凉山音乐文化的整体素质

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凉山州音乐家协会主席文/本报记者陈小玉图/本报记者冷文浩钟源1980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研上,当凉山歌舞团带去的歌曲《幸福凉山》和《...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