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风向标”勾勒创作新走向

四川日报 2013-01-21 17:36 大字

巴蜀文艺奖颁奖——

1月17日,第七届巴蜀文艺奖颁奖大会在成都举行,获得美术、书法、杂技、音乐等奖项的百余位艺术家先后登台领奖,折射出四川省文艺创作繁荣的图景。“巴蜀文艺奖就好像是四川文艺的一个‘风向标\’,从中不仅可以窥见3年来四川文艺创作的成果,更显示艺术家们的创作走向。”省文联党组书记蒋东生说。

□本报记者 李思忆 张良娟

【关键词一】:民生

现实题材受青睐

“从本届巴蜀文艺奖的评选过程来看,评委们越来越看重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了,离群众近、关注基层民生的文艺作品愈发有影响力。”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贾跃红向记者介绍。

手捧奖杯的摄影家赵培源看上去有些激动,他的摄影作品《连心桥》获得了摄影类大奖,能获此殊荣,赵培源直呼“没想到”。2008年国庆期间,赵培源外出采风,在从美姑县往西昌方向的盘山公路上,他偶然间发现了几座架在湍急河水上的铁索桥,当即端起相机拍摄了当地群众过河时的“惊险场面”。2010年,这幅照片在全国摄影艺术展上展出后,立即引起了四川省交通主管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在2011年春节前对桥梁进行了修缮,当地村民的出行条件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改善。“不仅摄影类,其他门类的获奖作品中也有很多是从民生和现实视角切入的。”巴蜀文艺奖评奖办公室副主任吴彬举例说,像《天梯》这首歌曲就以大凉山夫妻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几十年不悔的事迹为蓝本创作而成;而油画《深秋南街图》也反映的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后某小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

评奖向现实题材倾斜,将推动更多艺术家“转型”,更好地将艺术与基层群众结合。

【关键词二】:市场

“叫好又叫座”才是好作品

此次评奖,作品在市场上有没有呼声也成了一项重要标准。“文艺作品在市场上的反响很重要。”电视类作品评委孔解民坦言,除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之外,也要考虑群众接受度,“曲高和寡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从电视类获奖作品的名单来看,像文艺节目《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电视剧《菩提树下》等都让人相当有亲切感。“评委就是看中了这些作品在市场上叫座。”四川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副总监林琦自豪地对记者说,“‘藏歌会\’第三季的最高收视率在同时段可以排到全国第三!”

电视节目一直是最贴近市场的艺术形式之一,本届获奖作品也凸显了四川电视近年来在市场上的进步。“差不多近10年,四川的电视剧在荧屏上都较为沉默。”孔解民说,由受年轻人喜欢的香港明星钟汉良、刘恺威主演的《菩提树下》似乎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种尴尬。

与之类似,本届巴蜀文艺奖电影类作品《观音山》等也是近年来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座”的荧幕佳作。业内人士提醒:处在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下,要拿“巴蜀文艺奖”就不得不考虑市场因素。

【关键词三】:创新

多件作品填补“空白”

“这次的获奖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创造了四川省文艺的很多‘第一次\’。”吴彬说到今年巴蜀文艺奖中出现的几个“新科状元”显得非常激动。

获得喜剧类金奖的川剧《马前泼水》探索出了四川省川剧发展创新的新模式。该剧主演陈巧茹成立的“陈巧茹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自筹资金20余万元编排了这部川剧。工作室打破了守着剧场窗口卖票的单一路径,以进高校、进乡村等方式走出剧院,扩大观众群,用多渠道营销拓宽川剧市场。

不仅剧作如此,近三年来,四川曲艺也有一系列“创举”。据省曲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蓉介绍,2010年问世的《四川曲艺史话》是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第一部研究四川曲艺史的专著;而2011年在岳池举办的《岳池农家》曲艺晚会,也第一次将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四川省8种曲艺形式串联在一起,以最受群众欢迎的晚会形式表现出来……

业内人士认为,巴蜀文艺“新篇”的问世,是对四川省文艺工作者创新精神的肯定,势必能进一步激发其创作热情。

新闻推荐

偏远山区小学 营养餐怎样发才安全?

读者报料称,美姑县乐约乡山地小学68名孩子没有领到营养餐,记者前往调查——近日,本报接到报料称,美姑县乐约乡山地小学68名孩子没有领到营养餐,报料是否属实?6月19日,记者前往美姑县调查。驱车从西昌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