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雷波青茶:被阳光祝福的芳香

四川经济日报 2017-06-02 07:29 大字

□ 杨庆珍/文

马湖清泉水,雷波雨前茶。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的雷波县,地处横断山脉东段、金沙江下游北岸,种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雷波县的黄琅绿茶就以其“全芽秀丽、嫩绿隐毫、嫩香明亮、鲜爽浓醇”而成为宫廷贡品。

独特的地理环境、充足的阳光、丰沛的雨量令雷波青茶与众不同、独具韵味。如今,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养在深闺、犹抱琵琶的雷波青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爱茶人认识和喜爱,在氤氲的茶香里,新时代的彝族风情又增添了一抹活泼的诗意和浪漫。

一杯绿茶染春深

友人曾送我一小箱雷波脐橙,个个鲜红硕大,皮薄,果肉脆嫩,甜美多汁,且独具一种野蜂蜜的香气,全家人都很喜欢,赞叹不已。友人说,雷波因光照极好,除了脐橙好吃,雷波青茶也很不错,口味鲜爽、温和芳香,我听了有些半信半疑,喝惯了甘醇的峨眉茶,味蕾已经被娇纵,难道雷波青茶可堪媲美?不过,他的一席话撩动了我的访茶之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没想到,我很快就与雷波青茶相遇了。暮春时节,我得到一个机会前往雷波。这里阳光明媚,蓝天上漂浮着大团白云朵,犹如放牧在天上的羊群。雷波县地处金沙江下游,江水奔流至此已不再咆哮,缓缓流淌,静若处子,蓝绿如翡翠,镶嵌在陡峭的山崖之间,美得有些奇异。沿途不时有大片果树林闯入眼帘,郁郁碧叶、累累枇杷、点点橙花点缀着这个“太阳的部落”。

“天上打雷,水里起波”。雷波县名的来历充满神秘色彩,传说古时天上打雷,县城中心的雷波凼就会掀起水波,因电光与波光相呼应而得名“雷波”,彝语名为“嘎尔莫波”,意为状如锅桩的三座大山,它们分别是雷波县城北面矗立的巍巍锦屏山、左右两面拱卫的大旗山和凤尾山。有趣的是,当我们抵达雷波县城时,刚好一阵“隆隆”的轻雷滚过天空,同行的朋友开玩笑说是雷神在欢迎大家。迎接我们的除了雷声,还有桌上一杯杯热气腾腾的绿茶,汤色澄澈杏绿,茶叶形如雀舌,芽芽竖立,如鱼翔浅海,饮之清香可口、温润回甘。手捧这一杯清茶,看春染杯底,我们长途旅行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

“雷波青茶、马湖莼菜、罗汉竹笋、马湖鲶鱼是咱们的‘马湖四宝\’。”说起当地农特产品,县上的老王语气里充满自豪。他介绍说早在明清时期,雷波县的黄琅绿茶就以其“全芽秀丽、嫩绿隐毫、嫩香明亮、鲜爽浓醇”而成为宫廷贡品,有“贡茶”之美称。在1983年和1992年的四川省茶叶鉴定会上,黄琅毛尖茶曾被评为优质名茶。久闻雷波青茶大名,我现在才知道,此青茶并非六大茶类里的乌龙、单丛等青茶,这里所说的雷波青茶是对雷波县境内出产的“雷波绿茶”“黄琅毛尖”“马湖茗茶”等的统称。

雷波县现有生态茶园1万余亩,年产茶叶近 400 吨,近年来政府把茶叶发展纳入全县“双增”项目中,积极加大中、低产茶园的改造力度,每年免费向群众发放新品种茶苗,大力建设优质无公害生态茶叶园基地,培育壮大茶叶产业,下一步将着力培育品牌,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种类,增强雷波青茶的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杯春茶就是一潭春水、一片朝霞、一簇清风鸟语。品啜着温润甘美的茶汤,细细回味其中的花香、果味、蜜韵,我内心温暖,一种甜丝丝的幸福感涌上心头,如春风拂面,陶醉在这芳菲里,我问茶的心更加迫切了。

彝家妇女采茶忙

波澜不惊的马湖,抬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绿,绿得清澈深湛,绿得温柔恬雅。锦缎似的湖面上,荡起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彝族姑娘水灵灵的眸子。在湖水滋养下,湖边的树木花草显得格外青翠,生机蓊郁,鸟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阳光暖暖地洒下来,透过树枝的间隙,落在地上光斑点点。马湖是小凉山深处一颗耀眼的明珠,又名龙湖、龙马湖,彝语称作“哈琅署火”,水域面积7.33平方公里,常年蓄水量4.81亿立方米,属于古冰川堰塞湖,是与长白山天池、云南抚仙湖齐名的全国三大高山深水湖泊。

茶山就分布在马湖四周的层峦叠嶂之间,翠绿的茶垄沿着地势起伏连绵,茶园里三三两两头戴草帽、身背竹篓的彝族妇女正在采茶,她们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像野花一样不经意地点缀着清幽的茶山。

同行的老江也是个爱茶之人。他告诉我,在马湖一带的西宁、黄琅、永盛等乡镇,常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茶山云雾缭绕,且全部向阳,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每年春分前后,寂寞冷清了一冬的茶山便开始热闹起来。采茶人多为居住在茶山附近的彝族妇女,每天一大早就上山采茶,直到太阳落山,才背起当天采摘的鲜叶下山去卖给制茶加工厂。

茶山沐浴着阳光,每一颗茶芽都在闪光,仿佛每一片茶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跳动。西宁镇李家坪村村民曲比叶紫是远近皆知的采茶熟手,她眼疾手快,一边忙着采茶,一边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跟我们交流。她说,今春气温较低,影响了茶青的产量,鲜叶收购价比去年有所上涨。“前段时间采摘单芽,最近采的是一芽一叶。每天天刚亮就上山采茶,直到傍晚回家,一天能挣近200块钱。”曲比叶紫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脸上满是笑容。不过,采茶是细活路,靠手脚麻利,像曲比叶紫样一天能采200元钱的茶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一般人能采价值100元的鲜叶就不错了。

站在春光明媚、草木葱郁的黄琅茶山上,我能感受到,那些长久地埋首于茶树间的彝家妇女,她们的内心不仅能感受到茶的芳香,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茶的温暖。茶不仅能浸润饮者的肺腑、涵养饮者的性情,更给彝家妇女带来了实惠,带来了油盐柴米、衣物棉被。茶是她们心目中的“绿色黄金”,是雷波人心中最温暖的一抹阳光。

江老师告诉我,茶叶是包括脐橙、芭蕉芋猪、青花椒、白魔芋、山葵等在内的雷波十大特色产业之一,上世纪80年代鼎盛时期面积曾多达3万多亩,后来茶园曾一度抛荒,如今大部分成了低产茶园,但也恰恰因为这个原因,处于野放状态的茶园,石块成堆,杂树灌木丛生,土壤有机质丰富。尤值一提的是充足的光照,正暗合了陆羽在《茶经》里对好茶生长环境的描述:“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殊胜和阳光的厚爱,雷波青茶阳气十足,甘美芬芳,拥有满满的正能量。

茶香里的阳光之味

艳阳高照。在雷波县环城路边的君山茶行,取自马湖的纯净水刚刚煮沸,茶盒里盛着今春的黄琅雪芽,主人温杯、投茶、注水……仿佛一支乐曲无声地响起,玻璃杯里的绿茶之舞开始了,娇嫩的茶芽上下翻飞,如芭蕾舞演员在旋转中高高踮起的足尖,又如天女散花般挥舞的长袖。乐声渐止,茶叶浮沉逐渐轻缓,这时茶香弥漫开来,袅袅水气渺如轻烟。主人热情地做了个“请”的动作。茶汤入喉,立时一股如兰的香气进入口腔,温和甘美的芬芳迅速传遍全身,七经八脉均被打通。玻璃窗外人来车往、声音嘈杂,但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仙境。忽然醒悟了“天上打雷、水里起波”的蕴意,或许雷波接通天地,正是依靠这一杯、几杯和无数杯灵气充溢的茶汤。

第二泡,我们品饮了君山茶业公司自行研发的功夫红茶。茶汤红亮浓艳,闻起来有丝丝缕缕的细腻玫瑰香,且油润光滑,醇和雅正。“哇,这茶有阳光的香气!”我的朋友、眉山爱茶人若若惊呼道,她对这款红茶一见钟情,它与众不同的茶香,鲜活灵动,细细感受可品味出太阳晒干的薰衣草气息和炽热阳光下的玫瑰花香。一盏饮毕,五脏六腑温暖熨贴。

老耿出生于雷波县黄琅镇大海村一个制茶世家,祖辈以种茶、手工精制绿茶为业。个子刚及灶台高,他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做茶,杀青、揉捻、烘焙、提香……在练就熟练手艺的同时,双手也变得十分粗糙,但对温度和软硬度非常敏感,稍微一点变化他都能准确地做出判断。手工制茶工序繁多且十分讲究,杀青是最重要的环节,老耿说:“杀青时,鲜叶下锅的温度要在150℃—180℃,温度过高会产生焦糊味,温度过低易出现红梗红叶。”最开始做茶的时候,他由于不熟练、怕烫手,经常因柴火放得少、锅温太低而造成失误。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机器制茶逐渐代替了传统手工制茶。为了提高技艺,老耿从雅安、峨眉等地聘请专业师傅,在一道道工序中学习摸索,工艺日臻完善和成熟,他后来生产的黄琅雪芽、黄琅毛峰曾在茶博会评比中获得金奖。但他并未就此停止脚步,又开始了功夫红茶的研制。醇和甘温的红茶,一进入市场便迎来众多拥趸。他在红茶的干仓存放中尝试加入玫瑰花,没想到,茶叶吸纳了玫瑰花香,茶气与花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香味浓酽,层次更丰富,更生动活跃,令人饮之难忘。“茶业在传承的同时,也要不断发展创新。”老耿指着橱架上琳琅满目的茶品告诉我们,要成就一款好茶,除了优质的茶叶原料,还需优秀的制作工艺,“上天赐予了雷波茶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就是希望能把雷波青茶做好!”

茶是通往神灵的道路

茶为天地之灵物,生长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茶,注定会被打上当地自然文化的烙印。凉山州极好的光照,赋予了雷波青茶阳光的气息。而居住在此的彝族同胞,恰恰是一个与太阳有约的民族。

记得在游览马湖的金龟岛时,马湖景区的小张带领我们在孟获殿前形似太阳的圆圈里绕行了三圈,说是可以得到太阳神的赐福。彝族人崇拜太阳,认为太阳就是父母,民间自古便有崇日的习俗,直到今天彝族民间仍在使用与玛雅文明同样古老的十月太阳历。彝人有一句箴言:“太阳下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一条通往神灵的道路。”茶,当然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

众所周知,彝族人喜欢饮酒,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于是,转转酒、秆秆酒、坛坛酒自然成为彝族酒文化的象征符号。“有酒便是宴”已成习惯。彝家酒谚云:“所木拉以以,诺木支几以”(汉区茶为敬,彝区酒为尊)。我一直以为,在彝族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首推酒。但是,当走进雷波县汶水镇铜厂沟村时,我着实大吃了一惊,主人端出的居然是一杯清茶!这待客的礼仪让我又感动又惊喜。江老师告诉我,随着雷波茶的美名远扬,当地许多彝人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茶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之一,汉文化里的茶礼茶俗正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彝族人的精神世界。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在铜厂沟村新建的拆迁安置点“友谊家园”,我们看到小区里特意开辟了一排排苗圃和菜地,村民木依古罗正在门口栽种核桃树,身旁几朵黄色的雏菊在风中摇曳。传统的石头火塘已经被干净明亮的厨房所代替,自来水和电都接通了,女主人麻利地用电炊壶烧水,很快便为大家捧出一杯杯热茶,娇嫩的叶芽在水中含笑舒展,清香四溢,正如彝家人热情洋溢的笑脸。不得不承认,与坨坨肉、烤乳猪、酸菜鸡、石灰粑等彝家传统风味美食相比,我更钟情于这一盏茶汤。透过澄澈清香的雷波青茶,我看见古老的彝族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也许,茶文化的深厚广博和包容性是联接民族情谊的最好纽带。茶温润内敛的光芒,注定照耀更加广大的疆域。

彝族的“彝”字是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确定的,取意于“鼎彝”的“彝”,鼎彝是古代祭祀器具,有庄重的美感;“彝”字代表房屋下有“米”有“丝”,有吃有穿丰衣足食。而今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彝族文化又增添了一缕活泼的茶香和浪漫的诗意。可以预料,随着社会的变革,雷波青茶必将形成特色鲜明的彝家文化现象。

从凉山州回来,我在自家的小阳台上沏了一杯雷波青茶,看绿意在杯中逐渐漫漶,一颗颗小巧肥绿的茶芽,舒展出茁壮的香气,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翠鸟儿,明亮灿烂,艳阳正好,普照大地,我再一次喝到了美好的阳光气息。雷波青茶,这被太阳加持过的香味,带给我们恒久的温暖和祝福。

新闻推荐

只有共产党能帮我们拔穷根

(上接第一版)“易地搬到县城附近的汶水镇后,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交通也方便了不少。”沙马友古答道。王东明又说:“对这些极度贫困村的帮扶措施,一定要落实到位。这是重中之重!”“说到脱...

雷波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雷波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