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诺苏的孩子唱诺苏的歌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7-07 17:22 大字

在竹林里,“老彝腔”深情歌唱。

“老彝腔”彝文化学习小组

文/图 本报记者 岳明华

“老彝腔”彝文化学习小组(以下简称“老彝腔”),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凉山日报社开展“我陪父母逛春天”大型公益活动颁奖盛典晚会上,当时便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乐队。总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仿佛与音乐没有一点瓜葛。7月2日上午,在“我陪父母逛春天”大型公益活动颁奖盛典彩排的期间,记者见到了“老彝腔”四名主唱成员,他们身着改良版的彝族阿都服装,没有奇装异服,没有披头撒发。每个人说话彬彬有礼、随和,举手投足间,没有一点“名人”的“风范”,这不“洋”不“土”的印象多少让人感到有点意外。

“老彝腔”成员们来西昌后没有一天闲着,他们与安徽卫视的采编人员录制节目、彩排。甚至吃饭、休息时都在抓排练,准备着盛典晚会节目。

为音乐痴狂的人

因梦想走到一起

“老彝腔”四名主唱都来自雷波县城机关单位。而在8年前,成员中有的在机关单位工作,有的还是一名在校学生。成员间并不完全认识。但他们和多数的其他同龄的人一样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对音乐充满了热爱。成员有的在工作之余自己作词作曲,有的组织成立乐队,有的当“街头艺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追逐着音乐梦。

“那时候,脑壳里只有音乐,想着如何写词、如何谱曲,吃饭都在想用什么词,睡觉都在梦着怎样谱曲。”龙鲁者说道,那个时候,他迷恋上港台音乐,为此,他省吃俭用买了一大堆港台的流行音乐磁带回家听、跟着旋律哼唱。国语歌、奥语歌,信手拈来,样样会唱,还经常在亲戚朋友面前卖弄几句奥语歌,然后开始慢慢摸索着进行音乐创作。

“老彝腔”的队员卢昆是对彝族传统音乐比较钟爱的一个。2003年,为学习了解彝族民间音乐,考上教师岗位的卢昆主动申请到雷波县条件比较艰苦的瓦岗所什地区巴姑乡米溪洛村小工作。在工作之余,他经常深入到农村走访毕摩、民间老艺人、70年代公社大队文化宣传文化骨干,搜集彝族民间毕摩音乐、山歌和婚礼类音乐,他的足迹遍布瓦岗所什地区所有彝家山寨。期间,卢昆先后有4次调回县城工作的机会,但考虑到他对瓦岗所什地区民歌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他毅然留下来继续搜集整理彝族民间音乐,从而搜集了大量的彝族民歌,对彝族民歌的不同类型、不同版本、不同曲调都有了比较深入了解,为日后他的彝族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厚的养料。

今年20岁阿汝洛日是“老彝腔”乐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勤奋好学的他从小就喜欢音乐,由于家庭贫穷,没有学习音乐的条件,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音乐的这份爱。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学校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他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雷波中学高一读书的时候,阿汝洛日迷上了吉他,他把自己当月的200元生活费,留下80元生活,其余的买了吉他,当起了“校园歌手”,结果他也因此吃了一个月的泡面。在乐山师范学院读大学期间,为了补贴生活和学费,阿汝洛日选择半工半读,到音乐酒吧驻唱,但遭到了家人以“不安全”、“不务正业”为由的强烈反对。

“那个时候,无论生活再困难,无论家人如何反对,我都从未放弃过唱歌,背着父母在街头的音乐酒吧里驻唱。”阿汝洛日回忆道。

在那样一个彼此互不相识日子里,“老彝腔”的成员们都是这样在不同的城市、乡村里如痴如醉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

因梦想走到一起

讲起“老彝腔”的故事,今年35岁的卢昆无疑最具发言权,因为他是乐队中资历最长的成员。从乐队成立到现在,他一直都是核心成员。

“乐队的建立,可以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并没有人刻意去规划,一切只因我们酷爱音乐并且更热爱民族音乐。”这是卢昆简单的开场白。

其实,早在2008年之前,出于对民族音乐的热爱,龙鲁者、卢昆、李翔都在各自岗位上进行彝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他们用自己收集到的彝族音乐元素尝试着创作一些彝族现代音乐。这过程中,龙鲁者受到了凉山音乐人“山鹰组合”中吉克曲布、老一辈彝族音乐家吉古夫铁、克惹丹夫等的影响,2002年第一次尝试创作了一首《凉山的蓝月亮》,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在校大学生阿汝洛日在街头音乐酒吧里驻唱期间,除了学习演唱港台流行音乐外,他还学习演唱以“山鹰组合”、“彝人制造”为代表的新彝族音乐,他所唱的彝族音乐很受到客人的喜欢,更坚定了他学习演唱彝族音乐的信心。

“我们都来自农村、来自彝家山寨,从小受到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特别是彝族民间音乐的耳濡目染,大家曾经都迷恋西方、港台的这类流行音乐,但当我们在外读书学习回来后,大家感到能够打动自己灵魂深处的音乐、能够感到有归宿感的音乐还是自己本民族的音乐。只有接触到自己的民族音乐时,我们才真正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卢昆说,只因为他们都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都各自默默地在为学习、演唱、创作彝族音乐而努力着。

2004年,卢昆和一些投契的朋友成立了一个叫“蓝色部落”的音乐组合。慢慢地,他们开始网罗着身边有着同样兴趣的朋友。

真正成为他们起步契机的,是2008年8月在雷波举办的凉山州民歌节。6月,雷波县文化馆领导找到卢昆,要他牵头组织编排一个能展示雷波形象的民歌节目参赛,卢昆决定编排以毕摩文化为主题的原生态曲艺节目《祈福》。6月在雷波县火把节开幕式上一次用餐场合里,卢昆和当时已组建“山风组合”的李翔相识。两个热爱音乐的小伙子谈得很投缘。卢昆向李翔谈了正准备组织编排节目的事,并邀请李翔一起参加《祈福》的排练。李翔也爽快地答应并加入到了民歌节节目的编排中。像一群刚长出羽毛的小鸟一样,他们开始跌跌撞撞地摸索飞翔的方向。

2010年3月,他们邀请正在县委办工作的龙鲁者来指导创编,并和其他几名原生态的演员共同对《祈福》进行改编、排练,代表雷波县去参赛。此后,《祈福》又被推到四川省第6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参赛。2011年底到2012年7月,该队人员被省文化厅抽调到省里排练,代表省里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文艺会演。时年5月,在节目排练期间,县领导和卢昆、龙鲁者、李翔等人员,共同商讨正式取名为“老彝腔”彝文化学习小组。至此,“老彝腔”彝文化学习小组正工成立,成员共7名。

“当时,取名时大家的意见分歧较大,还提出了‘彝火人\’、‘雪族之鹰\’两个名字。有的认为应起个时尚的名字,有的提出起个火爆点的名字。但我和卢昆二人意见较为一致,都坚持认为应该起一个让人听了就能明白的名字,以代表说汉话带彝腔的一群人,代表身上还保留着或找得出传统文化色彩的一个群体。我们提出的'老彝腔'彝文化学习小组这个名字,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同意。”龙鲁者回忆道。 

(紧转A16版)

新闻推荐

雷波两条通村公路开工 村民将告别肩背历史

挖掘机正在施工。“我们盼望已久的通村公路终于开工。”10月16日,在雷波县柑子乡柑子村通村公路施工现场,村民们看到挖掘机挖开泥土铺成公路,高兴得不得了。柑子乡共有柑子、鸡心巢、中咀坪和大沟4...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