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她的一举一动都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 带着父亲和奶奶一起出嫁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4-10 18:26 大字

杨夫田(右一)每天都要为奶奶梳洗打扮。 两位老人每顿饭都离不开杨夫田照顾。 与聋哑父亲手势交流。

文/图 本报记者 吴启昌 曲比阿牛

30年前,杨夫田出生仅4个月时,母亲因家庭贫穷,又嫌弃杨夫田父亲是聋哑人,离婚后改嫁他乡。在年近古稀的奶奶和聋哑父亲的细心抚养下,杨夫田长大成人,特别懂事孝顺。谈婚论嫁时,杨夫田做出了一个在当地人看来惊人的决定:要带着聋哑父亲和年迈奶奶出嫁。丈夫苏日批不仅不反对,还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赡养。十余年时间过去了,杨夫田夫妇勤劳孝顺,两位老人在他们的照顾下安享幸福的晚年。

在雷波县箐口乡核桃坪村,说起孝老爱亲,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苏日批与杨夫田夫妇。

“她父亲是聋哑人,她奶奶过来的时候已快80岁,纯粹是两个包袱。”

“他们结婚的时候,住的是茅草房,生活也困难。”

“这两口子很能干,完全靠打工挣钱修起了楼房。”

“两口子把聋哑父亲和奶奶照顾得巴巴适适的。”

苏日批与杨夫田家有7口人,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家庭,不寻常之处在于杨夫田年近半百的聋哑父亲和年近90高龄的奶奶,是杨夫田出嫁时征得丈夫同意,跟随她一起嫁到丈夫家的。

1

2

吃奶奶煮的米糊糊长大

杨夫田家原来居住在箐口乡深山沟的罗汉沟村,那里不通公路,信息闭塞,主要农作物只有玉米和洋芋,村民们早出晚归劳作一年,生产的粮食只能勉强糊口,经济收入更是微乎其微。

杨夫田的父亲杨树有3岁时父亲病逝,留下杨树有与母亲相依为命。杨树有的母亲中年丧夫,但她强忍心中的悲痛,把一切情感和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她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地劳动,就是要为儿子打造一个温暖的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杨树有上小学1年级时,一次生病发高烧,由于没钱去大医院治疗,母亲只得带杨树有到乡卫生院拿药吃。病虽然治好了,但杨树有却再也不能开口说话了,成了聋哑人。

杨树有成人后,与同村的一位彝族姑娘结了婚。1年后,杨夫田出生,但家里没有钱买营养品,更没有钱给女儿买奶粉或其它婴儿用品。家中4口人,丈夫是聋哑人,婆婆年纪大,杨夫田的母亲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在哪里?心一横,便抛下出生仅4个月的女儿,与丈夫离婚后远嫁他乡。可怜尚在襁褓之中的杨夫田,连母亲的面孔都还没有认清,便失去了母爱。

“母亲出走后我没有奶吃,父亲是聋哑人,什么都不懂,奶奶只好每天煮米糊糊喂我,我是吃奶奶煮的米糊糊长大的。”杨夫田说,是奶奶和聋哑爸爸抚养她长大成人的。   

2

奶奶父亲与我一起出嫁

杨夫田在父亲与奶奶的呵护下健康长大,懂事孝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经人介绍,杨夫田与本乡核桃坪村彝族青年苏日批订了婚。从那以后,苏日批就成了杨夫田家的重要成员。

“父亲残疾,奶奶年龄大了,我又什么都不懂。”杨夫田说,不但家里的大小事情靠苏日批做主,而且农业生产也主要靠他。转眼间,两人到了结婚年龄,苏日批提出结婚时,杨夫田没有反对,但她问苏日批:“我结婚去了你家,我父亲和奶奶的生活就成问题了,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我们举行婚礼后,就把父亲和奶奶接到我们家里,由我们赡养他们。”苏日批说。

苏日批说的正是杨夫田心里想要做的,但是苏日批还有父母和兄弟,他们能同意吗?苏日批似乎看出了杨夫田的心思,他说:“我已经与父母和兄弟商量好了,我俩结婚后分开过日子。我父母随我弟弟过,我们把父亲和奶奶接过来随我们过。”听了这一席话,杨夫田悬吊吊的心终于落了地。

2004年3月,杨夫田与苏日批举行了婚礼,这场婚礼除了新娘新郎外,还有两位特殊的“新人”,那就是杨夫田的聋哑父亲和年近80岁的奶奶。女儿带着父亲和奶奶出嫁,这在当地还是新鲜事。百善孝为先,村民们无不夸奖杨夫田夫妇有孝心。

3

勤劳夫妻孝心感人

“杨夫田与苏日批两口子勤劳,孝道,全村没有人不夸奖他们的。”苏日批的邻居陈鸿说。

苏日批与杨夫田结婚后,从大家庭里分了出来,住房是两间破烂的茅草房。为了能够修建新房,苏日批和杨夫田双双外出打工。

“我们没有手艺,只能干笨重的活路。”杨夫田说,干力气活只有在煤厂工资才高,每个月能挣五六千块钱。为此,苏日批进煤厂打工,杨夫田在煤厂附近做其它工作,两年时间挣了8万多元。

有了这8万多元,苏日批夫妇开始修建楼房。由于资金有限,苏日批计划把房屋的地基打牢,先修建一层楼,有了钱再增加一层楼。

现在杨夫田家的楼房有两层,每层约120多平方米,这两层楼房是4年时间内分两次修建的。

“我现在是上有老的下有小的,再也不能与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了。”杨夫田说,她奶奶已经88岁,聋哑父亲又帮不上什么忙,加上3个才几岁的孩子,她只能留在家里照顾他们,好让丈夫在外安安心心地打工赚钱。

村民彭文香说,杨夫田的奶奶年纪大了,父亲又是哑巴,两位老人不仅做不了什么事情,就连吃饭都需要有人照顾。10余年来,杨夫田把两个老人照顾得巴巴适适的,把自己的3个娃儿也管理得很好。她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手脚根本就没有停过,像她那样有孝心和爱心的人还真不多。

新闻推荐

【采访日志·衢州】 孩子就近入学 父母打工放心

放学回来,彝族农民工吉明碌各的儿子阿苏木体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22日下午4点过一点,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芳村镇中心校门外,来自雷波县一车乡瓦古村的彝族农民工吉明碌各,早早地就在学校门外等候着...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