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有好鱼马湖的大鱼有多大
大烛盛会。 旅游文化。 游客舞狮。 工程浩大、恩泽百姓的马湖工程。 马湖里的大鱼。魏平安 摄
(上接A11版)
大烛会
马湖民间第一盛会
在马湖地区历史上最庄严、最隆重、最热闹的要数每年农历六月十八举行的大烛会。马湖大烛会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据资料记载,清朝光绪以前就已经有了大烛会,只不过那时大烛会是由僧侣主持,参加的人员也只限于入会会员,规模不大。清光绪后期,当地当过巡检的杨焕章任会首,大烛会由佛教徒和会众扩展到机关、学校、驻军及广大民众,进而由县内扩展到县外,规模才逐渐扩大。方圆百里各州府县前来求神拜佛的、观光的、做生意的,云集马湖。当地的土特产、山货、药材,外地进来的布匹、食盐、日用品,都借此机会进行交易,大烛会成为既是佛教最庄严的庙会、又是各地客商进行物资交易的商业盛会。
大烛会这天,在会首的主持下,佛婆婆在前面抬着香火开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两根大烛和数根小烛,由舞狮队、龙灯队及佛教信徒一行众人敲锣打鼓从黄琅古镇中心广场护送大烛至海龙寺上的庙宇。在孟获殿前,一对大烛、三只高香、千只小烛、一对河灯置于三尊孟获等彝族塑像前,两架龙灯拖着长长的腰身蜿蜒扭动身姿,大鼓、小锣在正前方一字排开。在会长主持下,8人点大烛,3人烧高香,3男3女擂大鼓,2男2女打小锣,两架龙灯舞起来,小烛一直没点火,静静地放在塑像前。大烛点燃后,游客都要参拜孟获殿及观音殿,舞狮及龙灯齐欢乐,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祝福家庭合家欢乐、健康平安。
新中国成立后,马湖大烛会时断时续。马湖被列为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后,为了宣传马湖,开发马湖旅游资源,1993年,由当地一群文化老人发起,成立了雷波县海龙寺孟获殿开发协会,简称海孟协会。海孟协会会长商树明说,大烛会是马湖民间盛会,对推动马湖旅游作用巨大。为充分展示马湖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做大做强马湖景区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马湖景区在川西南、滇东北以及攀西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海孟协会一般每两年举办一次大烛会。
而今,马湖举办的大烛会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送大烛、舞龙灯、烧香祈福外,还有旅游产品石、根雕、书画展、毕摩苏尼特技表演等等,大烛会已成为吸引四方游客前往马湖观光旅游的第一盛会。
马湖工程
雷波的“红旗渠”
马湖是一个奇怪的湖,怪在何处呢?马湖蓄水量达4.8亿立方米,满盈盈一池湖水,几乎看不到有河水流入湖中,同样也看不到马湖水从缺口流出。即使是天下暴雨,发大洪水,马湖水位最多升高一点点,无论如何都不会漫过那道天然堤坝。
地处马湖周边的黄琅、中田、谷米、渡口等乡镇,过去因严重缺水,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过着“吃饭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的穷日子。
1972年11月,为了改变三乡一镇“滴水贵如油”、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严重缺水的状况,中共雷波县革命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力排文革动乱的不利影响,争取资金并从全县调集青年民兵组成施工队,开始了引马湖水灌溉三乡一镇万亩良田,被称作雷波红旗渠的“马湖工程”。
马湖工程于1972年11月20日破土动工,总投资650万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马湖工程是雷波县当时的一号工程,县委特派一名县委副书记担任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从全县10个区48个人民公社抽调7000多名民工突击会战,常年有500多人施工,最多时有1000人左右。马湖工程将马湖北岸约200米厚的天然大坝凿开,挖出一条长100多米、宽约60米的深沟,在沟底安装约100米长、直径达1.4米的钢管和配套的水闸。当年施工时,民工可以弯着腰拉着手推车在钢管里运土石。
马湖工程有南干渠和北干渠两条水渠。南干渠长60公里,北干渠长10公里。当时修建南北干渠,没有任何机械,完全靠民工用铁锹挖、用铲锄铲、用钢钎铁锤在岩石上凿眼放炮施工,施工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南干渠要通过猴子岩、雾路坡等多处悬崖绝壁。青年民兵用绳子拴在腰上,从山顶慢慢吊下到半山腰施工,与当时正在热映的纪录片《红旗渠》当中的施工情形完全一样,因此,人们都称马湖工程是雷波的“红旗渠”。
马湖工程历时6年,第一期工程于1978年五一节竣工通水,而第二期工程到1980年12月才竣工通水。在施工过程中,有26名青年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纪念工程竣工通水和在工程中光荣牺牲的26位青年民工,马湖出水口修建了一座“风雨亭”。亭子中间立有石碑,一面镌刻工程修建过程及意义,一面刻着光荣牺牲的26位青年民工的名字。石碑两边刻一楹联,右书“古柏沧桑彝汉史业”,左书“银河虹飞英烈犹存”。
马湖工程竣工通水后浇灌着3万多亩良田,年产水稻近千万斤。而今,该工程仍然是三乡一镇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其浇灌粮田产值达到1500万元以上,加上浇灌其它经济作物,每年创产值在2500万元以上。马湖工程不但经济效益显著,而且社会效益特别显著,为当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条件,真正是一条造福于民的“红旗渠”。
马湖水质为一级,可直接饮用。好水必然少不了好鱼,马湖水中生长着鲤鱼、鲇鱼、草鱼、鲫鱼等上百种鱼类,而最具盛名的当属鲇鱼。马湖鲇鱼为湖中天然鱼种,因湖水水质清澈,无任何污染,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马湖水深,鱼类多,湖水中有没有成百上千斤重的大鱼呢?环湖周围的百姓对湖中有大鱼的传说可是不少。
现年72岁的张大爷祖祖辈辈生活在马湖岸边,他坚信马湖水中一定有很大的鱼。他曾听他爷爷说,过去马湖南岸的马湖乡到北岸的黄琅镇没有公路,两地人们来往全靠划小木船。有一年夏天的一个旁晚,马湖一位船工划一条载有5人的小木船从黄琅到马湖。小木船在离金龟岛南岸大约20米的地方一下划不动了,船老板不知什么原因,再用力摇动船桨,可小木船仍然纹丝不动。船老板慌了手脚,坐船的人也心慌起来。突然,大家隐隐约约看到,小木船的右边有一像扫帚样的东西露出水面。
“天啦!那不是大鱼的尾巴吗?”小木船上的人吓得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大家看到大鱼的尾巴缓缓地在小木船边沉入水中,小木船才又动起来。第二天,马湖中有大鱼,小木船搁浅在大鱼背上的事就传开了。
说起马湖水中的大鱼,大海村村民刘某说他爷爷亲眼见过。上世纪二十年代,他爷爷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在马湖上划渡船为生,每天在湖上来来往往数趟,是有名的划船能手。
一个盛夏的早晨,天色还是朦朦胧胧的,他爷爷便去渡口准备接载第一批客人。沿着羊肠小道走到渡口,看到自己的小木船静静地停靠在湖边,马湖还在沉睡中静悄悄的。他爷爷走近小木船,突然发现小木船边的沙地上有一条锄把粗的乌梢蛇,吓得背心发凉急忙后退。乌梢蛇静静地躺在沙地上,没有离开的意思。他爷爷只好扔石块把乌梢蛇赶走,石块刚好击中乌梢蛇。
突然,湖水哗啦一声巨响,乌梢蛇腾空跃进湖中。紧接着湖水哗哗哗地响起来,湖面溅起约1米高的水花,随即又出现一个大漩涡,大约10多分钟后湖面才恢复平静。
爷爷吓得目瞪口呆:“龙,马湖里有龙!”
爷爷把事情经过告诉村里人,大家分析认为那不是龙,那像锄把粗的乌梢蛇极有可能是鲇鱼的胡须。马湖鲇鱼嘴角的两边都长着两根长长的胡须,可能是一条巨大的鲇鱼晚上在湖边休息,长长的胡须伸到了岸上,看上去极像一条乌梢蛇。鲇鱼的胡须都有锄把那么粗,鲇鱼有多大可想而知。
马先生现年45岁,从小生活在马湖岸边。他说,儿童时代马湖里的鱼很多,用撮箕就能撮到鱼。可那时人们根本不喜欢吃鱼,有的农户甚至撮鱼来喂猪。
马先生说,大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不知是谁,也不知采用什么方法,从马湖中弄到一条大鱼。生产队的手扶拖拉机开到马湖岸边,五六个年轻人把一条大鱼抬进拖拉机车厢,鱼头抵着车厢前面的挡板,大鱼的尾巴像一把大扇子露在车厢外面。拖拉机开动,他和小伙伴们跑步跟着拖拉机,不停地伸手摸大鱼的尾巴。“手扶拖拉机车厢都没有装下的大鱼,估计至少有200斤重。”马先生说。
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的《凉山报》刊登过一则消息,说马湖岸边的群众看到湖里有电线杆子长的三条大鱼,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找不到当时看到大鱼的村民了。而今,在马湖捕到几斤、十几斤的鱼是常事,时不时还有人捕到几十重的鱼。马湖中究竟有多大的鱼,到现在依然是个未知数。
马湖里最好的鱼是鲇鱼,厨师加工鲇鱼常用啤酒烹制去腥保鲜,以善用麻辣著称,风味清鲜与醇浓并重,其鲜嫩不亚于江河中的细甲鱼,且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游客到马湖,无不大饱口福,啧啧称赞马湖鲇鱼。
(下转A13版)
新闻推荐
近日,记者在雷波县汶水镇中心校看到,每逢周一升旗或遇有重大活动集会后,都有一名老师站在学校厕所门口执勤,维持秩序。经过了解,他是该校分管安全卫生的副校长——孙定军。30出头的孙定军,2012年从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