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年岁的马剑霞到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当教师看
核心提示》》》
◎2003年,18岁的马剑霞到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当教师,看到校舍,她蒙了……
◎2004年,学校举办了第一次“六一”活动,学校挤“爆”了……
◎2008年,学校破天荒地有了第一届17名小学毕业生……
◎2012年,27岁的马剑霞还未结婚,她有3个梦想……
9月,正是金沙河谷的雨季。又一夜秋雨后,马剑霞带根木棒下山了。
这是座海拔2000多米、坡度达70多度的高山。瘦小的马剑霞半蹲着身体,用木棍平稳重心,慢慢前行。不时,有石头从脚边滚动,飞进山谷,传来阵阵撞击的闷响。“下雨路滑,所以今天下山用了3个多小时。”9月20日这天,马剑霞下山到中田坝乡教办给山里的学生们补领教材、营养午餐,并报送各种表格。
从学校到教办的山路,长约10公里,就是晴天一个来回也要好几个小时。每周,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的女教师马剑霞至少都要下山一次,一走就是9年。沿着这条路,她成为“凉山最美的山村女教师”,并被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本报记者 李清波/文文宏君 罗连芬/图
索玛花的深情:在艰难困苦中学会爱
校内校外有两件事,让她不能放下。“每当调离学校的念头出现时,心里就满是家人的期待和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
第一次踏上这条山路,是2003年9月。从省彝文学校毕业的马剑霞通过县教师招聘,成为大坪子乡中心校教师。那年她刚好18岁。
“从县城到中田坝乡还能坐班车,可下车后就只能走路上山到中心校。”中田坝乡在山脚,学校在山上,所谓的路不过是半米宽的羊肠小道,“缠”在大山的半山腰,很多路段坡度都在60度以上,稍不留神就会掉下万丈深渊。
5个多小时后,马剑霞在父亲陪伴和当地老乡帮助下,第一次走完这段近10公里的山路。
第一次见到大山深处的这所中心校,马剑霞有些“蒙”了——一座盖小青瓦、墙体斑驳的四合院坐落在白云缭绕的山间,院前是看不到底的深涧,院后是望不到顶的大山,院子下方的几间破烂瓦房是学校,一个土坝子就是操场……
学校经常停电停水,连洗澡都是件奢侈的事,老师们的生活用品要到上田坝集镇或到县城去买,还要请人用马驮送到学校。“那时学校还没冰箱,买回来的肉菜经常放坏。”马剑霞说。
马剑霞上了一个月的课,国庆节后回家,就深感“学校条件太苦了,不想再去学校教书。”
但校内校外有两件事,让她不敢、不愿放弃。
一是家里的贫困。从小在雷波县曲依乡安寨坪下坝村长大的马剑霞,父亲马海尔以和母亲阿杜牛牛都是农民,虽然家里只有几亩薄田,但父亲马海尔以坚持要让3个女儿读书。
马剑霞考入省彝文学校,家里把村里的老房卖了供她读书。二妹考入四川师范大学,家里把位于乡上唯一的街房卖了供二妹读大学。三妹考上中专后,家里将部分土地转租给别人供三妹读书。
在这样的条件下,马海尔以和妻子尝试搞运输、开面馆、打工赚钱供3个女儿读书,但最后还是欠了不少债。
更重要的是,“山里娃儿们渴望读书的眼神,让我不敢轻言放弃。”马剑霞说。
山里很多孩子,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上学,有些娃娃只有五六岁,还得哥哥姐姐们背着带着来上学。他们走的很多“山路”其实不是路,陡峭危险得比中心校到中田坝乡的山路还厉害。
很多孩子挎着肥料袋当书包,穿的衣服破破烂烂,打着赤脚,望着自己,一张张小嘴使足了劲,才勉强冒出汉语的“老师”来……这些都让马剑霞揪心。
“就这样,每当调离学校的念头出现时,心里就满是家人的期待和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我会想到自己当初和孩子们一样,读书的种种艰辛。”马剑霞最终选择了坚守。
索玛花的风骨:在大山深处挥洒青春
2004年,中心校举办有史以来第一个“六一”活动;2008年,中心校有了第一届17名小学毕业生……
“我最爱大凉山的索玛花,我希望我是大山里的索玛花,我的QQ签名是‘索玛花开\’。”马剑霞像一朵索玛花,扎根绽放在大凉山的深处。
她决定从学生的课余生活着手,为孩子们带来改变。
过去的中心校很少开展课间活动,课外活动更是一片空白。当时作为学校大队辅导员的马剑霞,率先在学校推行课间操,每天课间操时她便站在学生队列前示范,逐渐,学校的课间操规范起来。
看到中心校的广播器材长期闲置,马剑霞又办起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几年下来,一批批小通讯员迅速成长,一个个少年播音员逐渐成熟。
看到孩子们每天只有数学、语文课,马剑霞便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学到的舞蹈、美术等才艺教给孩子们。“娃娃们没跳过舞,最开始动作很僵,只有一个一个手把手教。”
2004年,马剑霞向学校建议开展“六一”儿童节活动,并主动承担筹备工作。
“六一”那天早上,尽管下起大雨,但中心校建校后的第一个“六一”活动还是如期举行,“学校里人山人海,聚了700多人,特别壮观!这是我在学校工作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人。尤其院子阳台上,人都挤‘爆\’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马剑霞依然兴奋。
为观看节目,很多家长赶了四五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学校。舞蹈、合唱、拔河、接力赛……活动开始时,天晴了,学校也沸腾了。
“虽然活动本身不是特别精彩,但山里娃娃们第一次明白,不仅他们,还有全国、全世界的孩子们当天都在过那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马剑霞说。
“马老师来了,学校闹热了!”村民们的称赞让马剑霞多少有些意外。
后来,马剑霞便以彝家姑娘的身份和语言优势,与村民们更多交流。同时她也成了学校和当地村民沟通的主要渠道。
在和村民们的交流中,马剑霞发现,当地村民都觉得读书没用,很多孩子没读完小学就回家干活。“全乡400多户、2000多人,可到中心校读书的孩子只有40多人。”这个情况让她心痛。
在乡干部的帮助下,马剑霞用了3个月走了数百公里,终于得到一组惊人数据——适龄儿童170多名,除去在校的40多名,有120多名、四分之三的孩子失学在家。她一家家走访劝说。
就在马剑霞走访时,班里一位叫阿呷的女孩,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失学。“马老师到家3次和我商量娃娃读书的事,还让我在学校里做些修补工作,赚点钱补贴家用。”阿呷的父亲说。现在,阿呷是中心校培养出的第一个高中生。
努力换来当地村民信任——学生开始逐渐回流,中心校学生人数最多时超过180人。
努力换来认可——2007年3月,年仅22岁的马剑霞被县教育局任命为中心校校长,成为全县最年轻的女校长。
“一个小丫头能当好校长?”质疑声中,马剑霞暗下决心:“以成绩服众。”
针对学校建校后一直只有一至四年级、很多学生读完4年级后竟然不断重复读四年级的现状,马剑霞不停奔波于县、乡、村之间,终于在2007年开办起了五、六年级。
2008年7月,中心校破天荒地有了第一届17名小学毕业生,结束了建校以来学校没有小学毕业生的历史。
索玛花的美丽:在山花烂漫时放飞梦想
“我觉得工作条件好坏,不应是成家的障碍。”马剑霞说,在调动工作或成家之前,她有3个梦想需要实现。
村民阿合的家离学校不远,学校每次托运东西,马剑霞都找他。
“不是马老师的话,我现在每月赚不到1000多块钱。”这个熟悉当地山路、已无数次帮助马剑霞躲过高山飞石的村民说,他在马剑霞的资助下,现在买了两匹马搞托运。
阿合等村民认为,是马剑霞帮助他们,结束了祖祖辈辈没文化的历史。“现在村民们很重视娃娃的教育,很多村民甚至将孩子送到大山外的县城学校接受教育。”阿合说,今年他们村就有10多个学生到县城学校读书学习。
今年9月初,中心校的6个孩子在马剑霞的带领下第一次走出大山,从成都坐飞机到北京,参加今年全国教师节央视的节目录制,他们自编自导的节目《格三啰》受到全国关注。
“我的梦想是考上大学,将来当医生,好给马老师治胃病;我的梦想是当老板,挣很多钱来把大坪子乡的公路修通,买一辆小车来接送马老师……”走出大山的孩子们怀着感恩的深情,开始有了更多梦想。
“孩子们像山花,我愿看到他们烂漫的情形。”尽管人生中不会再有18岁到27岁这段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但马剑霞还是坚持在大凉山深处教书。她说,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是她坚守学校9年来的愿望。
不过,坚守学校9年却不是马剑霞父母的愿望。这些年来,父母最操心马剑霞的婚事,每次她从学校回家,母亲阿杜牛牛都要跟她唠叨这事。
阿杜牛牛说,这些年来到家里给马剑霞提亲的人很多,可每当别人听到马剑霞“暂不考虑调动”的话后,都不了了之。
为何“暂不考虑调动”?马剑霞有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工作条件好坏,不应是成家的障碍。”马剑霞说,在调动工作或成家之前,她有3个梦想需要实现。
一是为父亲买房。“我把父亲的房子卖了,我得还他。”马剑霞说。
马剑霞的另外两个梦想是:为学校的孩子们建设一所200人的寄宿制学校;把从大山外到中心校的公路修通。
这两个愿望不久就要实现。省上出台的《关于解决雷波综合扶贫开发紧迫问题的专项方案》,决定从教育、交通等7个方面推进雷波的扶贫开发工作。
其中,从山外到大坪子乡中心校的通乡公路的可行性研究现已完成。这条公路拟于2013年实施建设,全程20.5公里,预算投资6891万元,工期1年。
“毛路在今年彝族年后就开始动工,春节前就可完成。”雷波县委书记毛德忠说,路的问题解决后,县上将立即着手中心校的校舍建设。
马剑霞说,建成寄宿制学校后,学校将实行双语教学,山里的孩子们再也用不着天天走漫长山路到校读书。
9年来,马剑霞走过的山路超过10000公里,教过的学生一共将近400名。
如今,大坪子乡中心小学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新闻推荐
凉山州雷波县帕哈乡特门村二组彝族住户脱贫愿望强烈。经村民白石也首倡,村民自发调剂土地,投工投劳,苦干一个冬春,修通了一条长3.5千米、宽3.7米的通组入户路。该乡党委、政府协调资金将其硬化,使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