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年凉山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历经60年,凉山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60年来,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历届凉山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写画出千里凉山广袤农村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成功转变、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
成效
两个倍数:32.9倍和262.7倍
统计显示:2011年凉山第一产业增加值已达194.6亿元,比1952年的5.74亿元增长了32.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38元,比1952年增长262.7倍。
“我们的粮油生产现已连续9年实现增产,解决了全州480万人的吃饭问题。”凉山州农业局局长王正介绍说,凉山粮油产品已由过去长期短缺到了现在总量平衡。
马铃薯产业全省第一。现在,马铃薯占了山区粮食种植面积的40%以上,产量、产值占50%以上,是凉山种植面积最大、涉及农民人口和贫困人口最多的粮经作物。
2011年,全州种植马铃薯229万亩,产量367.5万吨,商品量213万吨,薯农销售收入17亿元,面积、产量、商品量、经济效益四项指标居四川首位。
在马铃薯加工方面,凉山已培育和引进豪吉集团、科兴薯业等12家龙头企业,建成大型加工企业15家、中小加工企业119家,鲜薯加工能力达130万吨以上。
2009年,“凉山马铃薯”被农业部登记为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凉山马铃薯”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苦荞产业闻名世界。凉山17个县(市)现在都种苦荞麦。全世界苦荞麦有15个品种2个变种,凉山就有10个品种2个变种。2011年,凉山苦荞麦总产量达12万吨,产量约占全国1/2,是全国苦荞麦种植面积最大的产区。
特色产业异军突起。2011年,凉山花卉产业产值达1.1亿元。西昌、德昌去年先后投资5600多万元,集中打造2个共1400亩花卉园区,新搭建高档温室大棚11万多平方米,入驻企业达11家。
现在,凉山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早春特色蔬菜和夏秋绿色蔬菜错季蔬菜和规划发展区域,成为全省名、特、优水果的重要生产区和规划发展区,成为全国、全省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2011年全州蔬菜种植面积95.5万亩,产量221万吨,产值32亿元。2011年全州水果种植面积90.55万亩,总产量94.36万吨,产值28.24亿元。2011年的烤烟产量达到287.5万担。
茧丝产业全省第一。凉山现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优质蚕种、优质蚕茧和优质生丝生产供应基地,茧丝产量已连续9年蝉联全省冠军。2011年全州养蚕农户9.6万户,产茧44.1万担,全行业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其中蚕农售茧现金收入6.7亿元。
科技水平逐年提高。60年来的今天,凉山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经达到35%,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2011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39%,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化的步伐加快。通过牵头组织参加以及承办各种展会,凉山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这使得凉山农业生产已由建州初期的以生产初级农产品和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为主要目的逐步向追求更高级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转变。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截至2011年底,全州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12.5万亩,常年提水保灌面积达79.69万亩,全州沼气池保有量达到25万余口。目前全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由1952年的39.95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201.8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73%。
经验
“七路”齐进现代农业
“60年的现代农业探索和实践,凉山走出七条‘路\’。”凉山州委农办主任宋福猛说。
——走规模化发展路子
凉山始终按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要求和大基地带动大产业的思路,加快推进烟叶及花卉、马铃薯、苦荞、水果、茧丝、特色农产品、草食畜这“七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到2011年,全州建成5个省级7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县、1个省级2个州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强县、2个省级5个州级现代畜牧业试点县。
实践证明,规模化是市场化的基础。
——走产业化发展路子
凉山始终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州级财政贴息政策,培育龙头企业,拉长加宽产业链,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并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2011年全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90家。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19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55个。
实践证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走品牌化经营路子
凉山始终把品牌经济作为现代农业的抓手,编制《凉山州创建“大凉山”农产品区域品牌规划》,出台“大凉山”品牌建设实施意见及品牌创建工作方案,统一创建“大凉山”农产品区域品牌。
目前,全州农产品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四川省名牌产品9个、四川省著名商标9个、证明商标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7个。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也是品牌经济。——走外向型农业路子
凉山不断强化开放开发、借力发展意识,通过招商引资努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面推进厅州合作、成-凉、攀-凉等合作形式,与荷兰开展花卉、与津巴布韦开展烟叶、与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企业开展葡萄酒合作。
经努力,国家烟草专卖局将在西昌建设国家烟叶开发中心,11个烟叶品种搭乘“神八”遨游大空,开烟叶太空育种先河。
实践证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走提升物质装备路子
凉山始终狠抓骨干水利、防汛抗旱、“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构建“蓄、引、提”结合的用水保障体系。并且以“田成形、水相通、路通达、电覆盖、气到户、庭园绿”为重点,整合项目、以奖代补,撬动村民投入和投工投劳,加强农业农村道路、农田、生态和能源建设。
实践证明,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必须突破基础设施瓶颈。
——走科教兴农路子
凉山一直注重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育,把大量农村实用人才养成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村实用人才达20588人。
实践证明,农业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在人才。
——走体制机制创新路子
凉山始终推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创新,强化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农口部门和涉农部门合力推进“三农”工作的机制,完善“三农”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每个主导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个办法、一套班子的“四个一”工作推进机制。
实践证明,现代农业发展成效贵与落实。
数据展望
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00元
如今凉山农业树立新目标: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00元;到2015年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力争突破50%,专合组织带动农户70%以上。
为此,凉山把2010年到2015年作为现代农业重点建设期,把2016年到2020年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发展期,把2020年到2050年作为现代农业全面覆盖期。其间,分彝区、木里藏区和安宁河谷地区“三大区域”全面推进。
在具体推进中凉山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继续获取农业资源品牌聚集效应。通过资源本地化利用和就地裂变增值,发挥后发优势,构建产业集群,实现区域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扩大开放合作,通过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将分散农户经营同市场需求联系起来,积极开展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提高聚集度,获取农业资源品牌聚集规模效应。最终形成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各个主体有机结合、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机制。
发展特色农产品化差异、稀缺为区域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依据农产品资源优势,树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识。
一是以优质水果蔬菜、花卉等为重点,实施经济作物增收工程。
二是打造 “全国绿色马铃薯之都”,“世界苦荞之都”,提升大凉山特色农业品牌效应。
三是立足凉山气候和地理特征优势,在特色、质量和季节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做到特色农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四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凉山的果、花、薯、烟、稻、茧、菜等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区,积极推进全州生态家园建设,强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坚持一手抓农业标准化、一手抓执法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县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加强治理整顿,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执法监管力度,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继续推进 “三品一标”建设行动,加强对已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监管与保护。
加快完善应急机制,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倾力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以品牌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品牌市场效应,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和农产品初级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
强势推进示范区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科学制定和落实凉山产业聚集规划,抓好农业“三带”经济产业带发展以万亩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做到“县县有优势特色支柱产业,乡乡有标准化产业基地”。
合力打造全州优势特色支柱产业。继续大力发展马铃薯、苦荞麦、花卉、优特果蔬和优质茧丝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形成凉山农业发展基本框架,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个村庄的变迁
一个村庄的变迁:乱石滩成“金土地”
一排排蓄水池、一片片脐橙林、一座座小洋楼……9月15日,笔者走在凉山州雷波县五官乡青杠村的乡间柏油路上感受新村新景。
“以前村里到处乱石滩,现在都是‘金土地\’,一切改变都是因为我们村种植了‘雷波脐橙\’。”青杠村党支部书记唐朝顺一语中的。
唐朝顺说,过去的青杠村找不到一块肥沃的土地。村里只有一口小水塘,当时400多户村民的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都靠它。
所以,以前村民们在石头堆里种玉米,“三天点一窝包谷”成了当时青杠村地理条件差的真实写照。
“那时,村民们吃不饱饭是常事。”村民唐朝发说,20年前,他的父亲给刚结婚的他分了一间仅能容一张床的偏房当新家。这种贫穷状况,几乎家家如此。
当第一个小孩出生时,唐朝发家一年的口粮刚吃完。因为村里不产米,为让妻子吃上一顿白米饭,他问遍邻居最后也没能找到一碗米。无奈之下他只得向父亲借了一碗包谷籽,给妻子熬点玉米粥,也算为孩子庆祝出生。
1985年,当地政府投资32万元,加上群众自筹资金5万元修通了青杠村大堰,群众才开始逐步解决温饱,但依然难以脱贫,“有女莫嫁青杠坪,老少光棍一大堆”的说法在当地流传。
改变发生在1991年,在省农业厅经作处、省农科院柑研所等省州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青杠村开始种植“雷波脐橙”。“就用我们的双手向石头窝窝要土地。”村民们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提出解难之策。
一时间,村民们忙碌起来:清理乱石垒成梯田,再从几公里外的邻村运来土壤填充,为防水土渗漏,填土时还铺上塑料布,甚至在梯田底打水泥地皮……
到现在,青杠村村民在石头堆里开出近5000亩优质脐橙林、村民们已修建水池1000多口,灌用水管已达10000多米,成功实现“脐橙园建到哪里,水、电、路就通到哪里”。
“一个‘雷波脐橙\’卖到了10多元,一斤‘雷波脐橙\’卖到了20多元,一株‘雷波脐橙\’的产值超过了2000元,一亩‘雷波脐橙\’的产值达到了5万元。”唐朝顺说,现在,该村446户村民中,一年的脐橙收入超过10万元的占了一半,超过20万元的已有7户,收入最高的已超过40万元。
一个农民的发家史
贺全富的致富路
贺全富,一个朴实、精瘦、普通的62岁村民。
9月15日,这位来自雷波县五官乡青杠村,年收入40多万元的‘雷波脐橙\’种植大户,讲述了他发家致富的“奋斗史”。
最初,贺全富家种的脐橙和其他村民一样,都是种植甜橙,产量低、味道差。1991年,当地政府在青杠村试点准备把甜橙改接成纽霍尔、朋娜等优质脐橙。
“我和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开始都不愿意,因为我还要指着甜橙养活一家老小,种脐橙前‘饿肚子\’的记忆让我想起来就怕。”贺全富说。
如果砍掉甜橙嫁接,至少两年内无法结果,他家其它的承包地又全是乱石堆,气候干燥、望天吃饭,粮食产出极少。
但最后还是作出了“改良甜橙、外出务工、解决生计”的决定。
之后的1993年,在贺全富精心的管理下,他家的纽霍尔脐橙开始结果。果子因“果特大、整齐、皮薄、无核质嫩、汁多、糖分高、风味浓”,得到省农业厅充分肯定。
改种成功后贺全富便开始大面积种植脐橙,但由于传统种植方式只追求产量、结果数量,所以,种出的脐橙出现了偏小、掉果、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难题,贺全富又开始一边查资料一边请教专家,终于,他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学到技术,种出的脐橙果大、味好,产量和效应都上去了。
后来,贺全富家种的脐橙多次获得国内各种荣誉称号。他又通过村里的脐橙合作社把脐橙成功销往北京、成都、重庆、西昌等全国各地超市、市场。
如今贺全富已把所有的承包地都种植上了脐橙,加上开荒种植的脐橙面积,他家脐橙的种植规模已达到20亩,一年能产出6万多斤优质脐橙,实现销售收入40余万元。
不仅如此,因种植脐橙住上小洋房开上小轿车过上新生活的贺全富,还要把脐橙种植的触角伸向远方:在距青杠村不远的云南福滩,以每年每亩200元的价格,承包200余亩土地,种植“雷波脐橙”。
本版统筹:陈甫林 王云 李清波图片由凉山州委外宣办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亨银黄兴元记者唐万贵)“雷波县各级领导对禁毒工作高度重视,措施有力,体制机制健全,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7月4日,凉山州人大副主任周斌率队深入雷波县公安局调研2016年上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