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牧哟莎茨”剪羊毛节 金阳彝人盛大的畜牧文化节日

西昌都市报 2019-08-20 07:49 大字

把羊群“赶”到牧草丰富的高山地区放养即“哟豁都”。 接羊回家即“哟豁极”。 争夺“牛王”。 驮着美酒和特产去接羊群。 剪羊毛。 斗羊——凶悍攻击。 “哟日懂”,俗称“洗羊毛”。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环境等原因,金阳县境内的彝族千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原生态、传统的民俗活动——“赶羊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并融合了娱乐活动的畜牧文化节日——“剪羊毛节”。每年立秋季候,金阳县境内的彝族群众,就会迎来盛大的“剪羊毛节”。

文/图本报记者白里呷收集整理

每年立秋季候,凉山地区的彝族群众就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剪羊毛节”,而在云南昭通和四川凉山金沙江岸的结合部,历史上属于彝文化核心地区之一的金阳县,同样也会迎来的盛大节日——尼牧哟莎茨(尼牧即彝区;哟莎茨即剪羊毛)。

每年两次盛大的“赶羊会”

金阳地区的彝族先民一般都居住在2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建家选址遵循“房后有山放绵羊,屋前有坝种稻谷”的原则,常常依山、以寨、以营盘而居,生产方式以放牧为主。

随着彝族群众的不断迁徙,低山河坝地区逐步有了彝族人居住,而善于养羊、把牛羊视为财富象征的彝族群众,在低山河坝地区继续养羊,并在放牧中发现,每年的夏季气温高、多雨、湿度大,极易引发羊传染性脓疱、蓝舌病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于是,每到夏天,养羊的农户只好联系高山地区的亲戚和朋友,采取托养避暑的办法,把羊群“赶”到牧草丰富的高山地区放养,那里水草丰美,气候凉爽,适宜放牧绵羊,当地彝语称之为“哟豁都”(把羊赶出圈),也称“赶羊会”。

每年的立夏时节,二半山以下的养羊农户,都会联系好高山地区的亲戚或朋友,或托邻居找到托养户,背着低山一带的大米、玉米、海椒等特产,吆喝着羊群赶往高山一带托养。

整个夏季,受托养羊的高山群众,把自己的和亲戚朋友托养的羊群一起放养,白天在山上放牧,晚上把羊群赶回种植庄稼的地头,并用竹编筐孔围栏圈成一圈,将白天放牧的羊群围在竹编筐孔的围栏里,留下遍地的羊粪,第二天再换一处,每一夜圈一个地方,这样,绵羊圈宿过的土地肥力大增,种庄稼就不需要再施肥,且农作物特别高产。而低山群众托养的羊群,在放牧农户的精心管护下,被丰美的水草养得膘肥体健。

等到立秋后,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托养的养羊农户就会请毕摩选好日子,把自己的羊群接回家。为了感谢帮忙养羊的高山亲戚或朋友,托养农户会背着美酒和特产,前往受托农户家去接自己的羊群。

把羊群接回家后,富裕点的家庭就会宰杀小猪庆祝,贫困的人家至少也会宰杀一只鸡。喝着酿好的醪糟酒,吃着备好的美食,整个寨子里充满喜庆的氛围,家家户户就像过年一样快乐。当地群众把接羊回家称为“哟豁极”(把羊赶回坝子),也称之为“赶羊会”。

事实上,彝族群众的赶羊避暑,就是两次“赶羊”,即把羊赶出圈避暑、把羊赶回圈避寒,因而,更多的群众把彝族的这种养羊习俗称之为“赶羊会”。又因这种“赶羊会”对养羊的托方和受托方均有益,因而一直延续下来至今,成为金阳地区彝族同胞的传统养羊习俗。

从“赶羊会”到“剪羊毛节”

彝族经书《指路经》记载,金阳是彝族祖先从云南昭通迁徙过金沙江到凉山的要道之一。根据金阳县全国第二次、第三次文物普查出土的文物来看,木纳沟出土了战国时期夜郎王国的青铜剑、戈等,德溪出土了汉代青铜器:釜、鍪、甑、铜鸟、环首铁刀等。由此可见金阳历史之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繁衍。

历史上的金阳,西汉以前属于邛都,唐初为越巂郡地,唐懿宁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归入南诏,为建昌府羁縻浪洲。元代为罗罗斯宣慰司建昌府属地,后改为白舍县。明代属马湖府雷波长官司地,清乾隆戊辰年(公元1748年)(金阳德溪乡双龙坝迁徙墓碑记载)金阳隶属建昌宁远府西昌管辖,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置昭觉县,1952年设置金阳县。

由于其地理位置、地形环境等原因,金阳境内千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原生态、传统的民风民俗,“赶羊会”一直被传承和延续下来,而在后来的“赶羊会”习俗中,人们在“哟豁极”活动时,就以一种娱乐活动的方式庆祝丰收,感谢受托养农户对羊群的代养、代牧之恩。后来,在不断的演化中,一年一度聚集在一起通过特定的文化娱乐活动庆祝丰收、祈求来年牛羊顺利成长的盛会就产生了,并不断被延续与传承,形成彝族群众欢乐祥和的盛大庆典活动。在这盛大节庆活动中,因剪羊毛活动成为主题,所以大家都索性把节日活动称之为“剪羊毛节”,由此,“剪羊毛节”就成为彝族放牧之家的传统节日。

“彝族剪羊毛节”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汉文古籍《周易·归妹·上六》里有一句谜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意思是:女子承接着筐子,好像没有实在的重量;男子对羊有刺割的动作,却没有流出鲜血。谜底是男子在剪羊毛,女子用筐在接羊毛。这个谜语记载了3100多年前周朝初期人们剪羊毛的情景。

彝族渊源于古羌人,羌人乃“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公元前384年,羌无弋爰剑之孙卬恐秦国攻伐,率羌人南迁,部分南迁羌人后被称西南夷。唐代《地理志》里又描述当时西南夷“男女悉披牛羊皮”。牛羊不仅给彝人提供肉食,还提供生产、生活的皮具,御寒保暖的毛皮。所以,彝人跟羌人一样牧羊、喜羊,在彝语里“牛羊”与“货币”、“财产”同语同义,所以,彝族人把牛羊视为财富的象征,由此也形成了以羊为主的畜牧文化传统。

生产生活离不开羊,宗教仪式也离不开羊,春秋两季禳灾祈福要用羊做牺牲,仪式中男人脖子上要套上麻丝羊毛线接成的绳结;为逝者举行仪式,竹根做的祖灵偶像,要用麻丝把羊毛绑在竹根上,以为祖灵穿衣。可以说,彝族人对羊有比其他民族更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这样,以致剪羊毛也变得神圣,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剪羊毛节”传统文化。

“剪羊毛节”

承载凉山彝族畜牧文化

在金阳地区,有一个关于“剪羊毛节”由来的古老传说:

很久以前,彝族祖先生活的大山,丛林蓊郁,水草丰茂。人们常常赶着成百上千的牛羊,去山下换取布匹和盐巴。

不久,山外来了一个凶神抵乌拉依,强迫人们献出牛羊、毛皮、木材和山珍。

抵乌拉依的嘴巴比山谷还深,彝家人无论怎样都填不满它的肚皮。后来,彝族出了个英雄叫赤鲁解,他从小放牧,武艺超群,聪颖过人。看到这一切,他心中顿生无限不满。于是,他托人转告抵乌拉依要与他进行彝族摔跤比赛,如果他输了,愿受三倍的处罚;如果他赢了,抵乌拉依就永远不得来捣乱。贪得无厌的抵乌拉依果然来了,它自认为力大无比,结果在比赛中屡屡被赤鲁解摔倒。

最后,一败涂地的抵乌拉依竟在挣扎中滚下了深不可测的狮子山。几个月后,抵乌拉依的白骨旁,遍地是害虫、毒蛇。赤鲁解告诉大家这都是抵乌拉依恶魂所变,以后定会来伤害彝家的牛羊、庄稼和森林。于是,大家在赤鲁解的率领下,把羊群赶向背风朝阳的草地云集,在那里查看病畜,剪羊毛。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剪羊毛节”。

金阳阿联地区的彝族群众都住在相对高一点的山脉,因而,阿联地区彝族的民间“剪羊毛节”与阿都地区彝族群众的火把节同样盛大,节日一般由当地知名的毕摩或长者根据立秋后的气候、庄稼生长情况而定,节日一般要过三天。

“剪羊毛节”就是凉山彝族畜牧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在金阳地区,如百草坡等连片优质的高山牧场,千百年来在哺育载养无数牛羊牲畜的同时,也让当地彝族人传承着剪羊毛节等悠久的民俗传统文化,而派来片区的基觉乡、南瓦片区、对坪片区小银木乡、洛觉片区的高峰乡以及天台片区的“剪羊毛节”就很有代表性,剪羊毛的过程、方式、技艺等还保持着传统的状态,每个仪式都具有观赏和娱乐的价值,充满浓厚的彝族文化特色。

金阳民间“剪羊毛节”传承人黑土日,1973年6月出生于该县基觉乡塔普村扭豁结列组,因祖辈为世袭毕摩,从小接受祖辈们“剪羊毛节”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任村书记15年期间,传承组织举办三次大型的“剪羊毛节”活动,进一步促进生产生活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成为远近闻名的组织者和传承人之一。

“剪羊毛节”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并延续至今,成为一个古老的节日,也形成了以羊为主的畜牧文化传统。该县小银木乡色都口村60多年来一直开展“剪羊毛节”活动,中间从来没有间断过,每年的活动场面宏大壮观,同时体现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充满了浪漫色彩。

沧桑岁月洗不尽历史的印记,“剪羊毛节”一直传承着彝族群众健康、豪放、乐观、和谐、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风貌,记录着彝族群众的发展和生生不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今,该县民间举办的“尼牧·哟莎茨”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传统民俗文化技艺的平台。

“剪羊毛节”一般持续三天

如今,在金阳县的阿联地区如基觉乡,仍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剪羊毛节”日传统。每一年的“剪羊毛节”都会举行赛马、彝族式摔跤等赛事。在比赛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彝族汉子自由潇洒地在马背上尽情表演,也能在彝族摔跤等极具彝族特色的活动中,感受浓浓的彝族风情。“剪羊毛节”一般持续三天。

活动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将羊群喂好后,赶到湖泊、溪流周围或山泉边,比谁家的羊养得壮养得肥,共同庆贺五谷丰登,牲畜兴旺。然后,把羊群赶进湖泊溪流落水洗毛,进行全身洗浴,彝语叫“哟日懂”,俗称“洗羊毛”。最先下水的那只绵羊叫“约伍史”,意思即“胆大的领头羊”,哪家出了这样的领头羊,预示着这家来年便会平安吉祥,六畜兴旺,因此,这只领头羊就成了羊主人喜爱的宠物。

节日第二天便是剪羊毛(彝语称哟莎茨),剪羊毛一般各家自己动手,也有请剪羊毛能手来帮忙的。剪羊毛也不是把所有羊身上的毛都剪光,要分类进行,公羊只剪腰背部,阉羊留尾部,母羊只留部分颈毛外全部剪光。剪羊毛时,在有名望的“毕摩”进行诵经祈福后,剪羊毛人通常会把酒含在口中喷向羊群,默念“感谢祖先保佑今年羊群发展,羊毛洁白,祈福来年平安吉祥,牛羊满山坡,羊毛如云”等一些祈福语,然后开始着手剪羊毛。由于彝族人千百年来与羊的特殊关系,把羊视为财富的象征,所以把羊毛视为神灵的恩赐,把剪羊毛视为神圣的劳动,所以剪羊毛的场所也是洁净的,如禁忌女性在剪羊毛长者的周围和背后走动。

活动第三天为庆祝(彝语称兹革,意为欢庆)活动,这天最为热闹,各村各寨,各家各户,男女老少牵着牛、羊、马在宽阔的草地上进行传统的斗牛、斗羊、赛马、摔跤、唱山歌等比赛,姑娘们会在这一天穿戴彝族服装,围在一起唱山歌,庆贺人们五谷丰登,牲畜兴旺,在活动现场,年轻小伙、漂亮姑娘身穿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活动增添了喜庆、浪漫的色彩。活动现场被商贩、观众、参赛选手围得水泄不通,呈现出人山人海的壮观画面。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等各项比赛精彩纷呈,让观众们大饱眼福,引来阵阵呐喊和欢呼。

“剪羊毛节”活动,既有劳动的欢乐和丰收的喜悦,也是技艺的交流,还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交流的场所,如今还融入了商贸交易的内容,有其传承和保护价值。

对传统民俗节日的保护传承

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腾飞,外界强势文化的侵入,影响到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金阳县基觉乡等地的人们还像过去一样,对自己的民俗节日充满激情,积极参与和支持“剪羊毛节”习俗活动,使得“剪羊毛节”处处表现出彝族历史文化的元素,也保存和发扬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但近年来,由于技艺传承的不足,对民族民间节庆的不重视,再加上商业化思想和观念的侵蚀,许多年轻的彝族人不愿意传承学习这些传统技艺。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走出家门,外出打工,畜牧业的发展只能靠年迈的老人,拥有剪羊毛技能的民间技艺能人年龄普遍较大,剪羊毛技艺缺乏继承人,民俗节日内容被简化、被改变,“剪羊毛节”也逐渐失去原来的风格、规模和韵味,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逐渐丢失。同时,由于剪羊毛节一般多在高山乡镇范围举行,缺乏媒体宣传,公众参与度不够,所以缺乏知名度,缺乏社会力量支持。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金阳地区的“剪羊毛节”传统文化曾一度濒临破灭。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成立了金阳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该县的州人大代表们在出席凉山州第九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时,联名提出了“加强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并邀请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专家和其它相关专家,举办相应专题讲座,成立专家保护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开通相关网站,推进宣传工作。

在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该县先后成立了包括“剪羊毛节”收集小组的保护文化遗产专门工作组,开展对金阳境内的“剪羊毛节”的收集、整理,宣传和保护工作。金阳县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金阳县文化馆等相关部门和领导亲自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

金阳县政协在编辑出版的金阳县文史资料《金阳县民族文化专辑》以及《金阳县旅游宣传册》中也详细介绍了金阳“剪羊毛节”的内容。

在领导的支持,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对“剪羊毛节”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摸底调查、资料收集工作,并全程拍摄了相关影像,以及录像视频编辑配音、项目申报。

2014年,该县“剪羊毛节”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保护和传承“剪羊毛节”这个传统,在金阳各地,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节日来临前,积极投入资金等形式鼓励当地群众每年举办一次“剪羊毛节”,同时举办年轻人喜爱的各种比赛活动,让年轻人热爱和传承“剪羊毛节”。

新闻推荐

秋收秋种“双抢”忙

立秋以来,走在金阳各地,映入眼帘的是五彩斑斓的大地,春的播种,秋的丰收。金阳农民又开始忙碌着秋收秋种,采摘青花椒的、挖...

金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