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阳:绿色蔬菜铺就群众致富路

凉山日报 2019-07-17 07:56 大字

在金阳县天地坝镇新寨子村,站在山梁往下看,不远处的一个村子旁,一直到村子下方的沟边,双目所及,处处绿意盎然,好大一片蔬菜地。

“那是我们村在哈诺觉姑组创建的花椒林下套种的‘春秋两季高山蔬菜\’示范种植基地。”来自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驻村帮扶队员文革说道,新寨子村以超常规的思路,因地制宜抓好花椒林下套种蔬菜、一年种两茬的增收产业,助推全村贫困群众脱贫。

新寨子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70户745人,其中贫困建卡104户522人,贫困率70%,且贫困面宽,贫困度深,计划于今年年底实现脱贫目标。

在驻村帮扶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后,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并充分酝酿后,响亮提出助农增收新思路:在稳定了“长短”(长:长期增收渠道“三棵树”;短:当年收益项目,即春种马铃薯、秋种蔬菜)结合的总体发展方向后,确定了种植蔬菜解决群众经济收入问题,变一季种植为两季种植,变单一产业为复合产业的“林业套种蔬菜”脱贫增收模式。

今年2月,驻村帮扶队充分发挥帮扶队中两名高级农艺师的特长和优势,启动了花椒林下套种“春秋两季高山蔬菜”示范种植基地建设,种植西葫芦、大白菜、牛心白和西兰花等高山蔬菜100亩。

在蔬菜基地,帮扶队在查看蔬菜长势、检查病虫害,菜农们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施叶面肥、有的在采摘已成熟的西葫芦……忙得热火朝天,辛勤劳作的菜农们满是汗水的脸上,仍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

“我们村的主要农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玉米、燕麦为主,居民主要收入来源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驻村“第一书记”文武介绍,驻村帮扶队充分利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蔬菜发展模式,不断探索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积极带领群众大力种植无公害蔬菜。

在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中,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实施科学、规范和有组织的蔬菜种植、管护。村民们说:“这片蔬菜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帮扶队的帮助。每名成员都在田间地头与群众同生产同劳动,从平整土地、行距测量、起沟垄厢、田间管护,蔬菜基地的建设处处都是帮扶工作队带领群众忙碌的身影。”

站在蔬菜基地里,放眼望去,一派生机的蔬菜地头,处处插着小小的黄板杀虫纸,近距离可看到纸上粘满各种蚊虫,隔一定距离就安装一杆太阳能绿色防控杀虫灯。“县农业农村局大力支持该村的蔬菜基地建设,蔬菜种苗和种子、电动喷雾器、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农药和杀菌剂等等,都是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呢。”走进蔬菜地头查看病虫害情况的文革说道。

“过去,我们的耕地只用来种苦荞、洋芋,每亩收入不到500元,现在增种蔬菜,平均亩收入不少于3000元,收入提高了6倍多!”两名妇女背着电动喷雾器在为蔬菜叶面施肥。

蔬菜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农户的“造血”功能。据初步估算,种一次的蔬菜纯收入可实现40万元以上,有近50户农户受益,户均有8000元的纯收入,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540多元。

“目前,西葫芦已上市,估计产出有近20万斤,县农投公司已帮助收购3000多斤,过几天还要来收购,其他品种的蔬菜将于七月底开始陆续上市。”文革告诉记者,产业发展了,销售成了主要问题,为了确保蔬菜种得出来、销得出去,帮扶工作队除了联系县农投公司进行保底收购外,正积极衔接、联络县内、县外的企业、商家和蔬菜批发市场,寻找更宽的销路。 

本报记者 白里呷

新闻推荐

创建“五个好”聚焦聚力五大重点任务 金阳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夏季战役”

本报记者杨波夏季的金阳大地阳光明媚,绿意盎然,生机无限。年初以来,全县上下,铆足干劲,全力以赴发起“春季攻势”...

金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