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会说话·彝族口弦之一 “我是口弦,永远挂在她的胸前”
传承人制做铜口弦。 四片铜口弦。 三片竹口弦。
“我是口弦,
永远挂在她的胸前”
■编者按
拨弄心弦的“彝族口弦”
从小生长在凉山,小时候曾对一位熟识的彝族阿姨手中的一件乐器充满了好奇。这是一件由像树叶的铜片制成的乐器,阿姨握在手中弹拨吹奏,动人的音乐就流淌出来。那音乐听起来很像在讲故事,撩拨人的心弦。因为乐器很小,握在手里几乎看不见,每次听演奏,总感觉她是对着空手在吹,像变魔术一般很是神奇。
后来,渐渐便知道,这种奇特的乐器叫彝族口弦,彝语叫“合轰”或“勒果”,是一种彝族人最喜爱的彝族民间乐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口弦就深深地融入彝族社会生活之中。彝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弹奏口弦。只要一有闲暇,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场所都能弹奏:彝族人思念亲人时,用口弦表达情怀,诉说惆怅,解除痛苦;谈情说爱时,用口弦传递信息,抒发情感,倾诉爱情;孤独时,用口弦寄托相思,温煦孤独,炽热心灵;寂寞时,用口弦排遣孤单,热闹环境,喧嚷气氛;过节时,用口弦寻找欢乐,释放激情。可以说,彝族人与口弦是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终生相伴,生死相随的。
而彝族口弦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民族乐器之一。大凉山主要有竹制和铜制两种口弦,其传统制作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民族审美情趣,同时兼具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彝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音乐的活化石。今天起,我们将推出“口弦会说话·彝族口弦”系列,与你一起分享这种充满魔力的乐器的前世今生、它的制作工艺以及它与彝族人深厚的情感。
文/孙子拉约图/游小军
“我是口弦/永远挂在她的胸前/从美妙的少女时/到寂寞的老年/我是口弦/命运让我睡在她心房的旁边/她通过我/把忧伤和欢乐倾诉给黑暗/我是口弦/要是她真的溘然离开这个人世/我也要陪伴着她/最终把自己的一切/拌和在/冰冷的泥土里面”。
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诗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有一首著名的描写口弦的诗《口弦的自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口弦与彝族人的情结。
古老的歌谣
彝族口弦,是彝族人所特有的一种民间乐器,能弹奏出既似语言,又像音乐的天籁之音。彝族人思念亲人时,用口弦表达情怀,诉说惆怅,解除痛苦;谈情说爱时,用口弦传递信息,抒发情感,倾诉爱情;孤独时,用口弦寄托相思,温煦孤独,炽热心灵;寂寞时,用口弦排遣孤单,热闹环境,喧嚷气氛;过节时,用口弦寻找欢乐,释放激情,彰显魅力。
的确如此,彝族人与口弦是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终生相伴,生死相随的。彝族口弦是彝族人乡愁的眷恋者,忧伤的倾诉者,快乐的信使者,情感的宣泄者,心灵的呼唤者。
彝族口弦,彝语叫“合轰”或“勒果”,是一种彝族人最喜爱的彝族民间乐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口弦就深深地融入彝族社会生活之中。彝族先民繁衍生息在大凉山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创造了口弦这种独特的民间器乐。
“簧舌振动,口腔共振。”口弦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早期流传的一种简单的乐器。世界上口弦种类繁多,有竹作的,有铜做的,也有铁做的;有单片的,有二片的,也有多片的;有用手指弹拨的,有用丝线拉奏的,还有……
彝族口弦是世界上最小的民族乐器之一,大凉山主要有竹制和铜制两种口弦,是彝人中最普遍流行的古老乐器,是彝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音乐的活化石。
竹制的口弦,彝语叫“马扁勒果”或“勒果八莫”,一般只有一弦或二弦,大约长六至八厘米,最宽处宽一至二厘米。竹制的口弦簧片顶部尖利,形如短剑。簧片收拢时,形成两头尖,腰间有凹槽的圆形短竹。簧片排开时,形成一面平整,一面有凹槽,一正一反,中间有簧舌的竹片。弹奏的时候正弹反拨,来回拨动弦尖,弹奏出来的声音低沉浑厚,悠扬婉转,就像是描述山脉和河流那么大气。竹制的口弦音质清脆,音量厚重,音色柔和,音域宽广,是一种可以抒发一个人的激情,表达演奏者的各种思想情感的民族乐器。
铜制的口弦,彝语叫“土史勒果”或“指里勒果”,一般有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甚至六弦、七弦。大约长五至六厘米,宽一厘米左右。叶片弦柄细,中间宽,顶部窄,形如蜻蜓、蜜蜂的翅膀,有的彝族人把口弦称之为一种会飞的乐器。但是,簧片片数多了弹奏起来不灵活,演奏难度大。所以,一般以三弦的居多,四弦,五弦的较少,六弦、七弦的极少了。
彝族口弦“三弦勒果”是大凉山彝族人中最流行的铜制口弦。弹出的声音清脆圆润,欢快流畅,热烈奔放,节奏鲜明,犹如山花烂漫里的蜜蜂吟唱般轻柔,也像山间竹林中的清泉流淌般欢畅。演奏者能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情绪中弹奏出不同的舒缓急速,高低不平,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神奇美妙音乐,时常让人从心灵深处荡漾起一股股浓浓的乡愁和忧伤,快乐和幸福。
彝族口弦外壳做工精细,色彩艳丽,精致美丽。簧片装进一个小竹筒里,竹筒面上配有各种精心雕刻的精美花纹图案,用一根色彩鲜艳的棉线串起弦柄的洞眼,穿过小竹筒里拴在衣襟的领扣上,使口弦在胸前荡来荡去,十分美丽耀眼。
在那遥远的过去,彝家姑娘小伙能够拥有一副刻有精美花纹,刻槽里绘上各种颜色的竹制口弦,并在口弦筒里装着竹制或铜制口弦簧片,顶上系一根彩线编带,扎一朵红缨穗彩花,再配上一个镶嵌着獐子牙的小香包,佩戴于胸前,那是彝族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
彝族口弦小巧玲珑,携带方便,装潢漂亮,外观精美,簧片精致,音色柔和,音质圆润,音域宽广,低沉浑厚,柔和清脆,能够表达彝族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因而,深受彝族人的喜爱,尤其是彝家青年男女的青睐。
可以说,一副彝族口弦就是一件精美的民族艺术珍品。
传说,彝族口弦是彝族美女呷嫫阿妞发明的。
远古的时候,聪明能干、美丽贤惠的呷嫫阿妞远嫁他乡了,从未离开过家人和父母的呷嫫阿妞非常想念家人,特别思念母亲,时常过着夜不能眠、日不能饮的相思日子。
有一天,呷嫫阿妞上山砍竹子,在荒无人烟,寂寞幽静的山野里,那种特别想念、思念家人和母亲的情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于是悲伤地流下了眼泪。流泪过后,她就削了两根竹片,在竹片中间刻出形如人体的方形脑袋和尖利舌头,象征家人和母亲,用手指轻轻一弹拨,竹片尖利的簧舌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她又把竹片放在嘴唇边用手指拨动片尖,用呼吸来变化声音,弦音变得更大更好听,仿佛听见了家人的声音,母亲在跟她说话。呷嫫阿妞那种对亲人,对母亲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想念和思念之苦逐步得到缓解,忧伤心情也逐步好起来。
于是,呷嫫阿妞制作了一个小竹筒把两片竹片装进竹筒里,或揣在怀里,或挂在胸前,让竹片贴紧心房,感觉家人和母亲时刻与自己在一起,情连着情,心紧贴着心。
每当呷嫫阿妞想念亲人,思念母亲的时候,就从挂在胸前的小竹筒里掏出竹片,把两根竹片排成伞形放在嘴唇边,用手指轻轻拨动,用气流的吸吹变化着口弦的声音,竹片发出的弦声又好像亲人在说话,母亲在唱歌,仿佛亲人们都在安慰她不要想念家人,不要思念母亲,好好在婆家过日子。
从此以后,呷嫫阿妞发明的这两片竹片经历多少漫长的岁月和时光洗礼,经过一代又一代彝族人的演绎和发展,成为今天这样音准和音律关系准确协调的口弦。
数千年来,彝族人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爱恋与忧伤都通过口弦来倾诉,口弦成了大凉山彝族人传情的乐器,相思的寄托,精神的慰藉。口弦已经完全融入彝族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是彝族人日常主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重要器乐。
传神的技艺
彝族口弦传统制作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独具魅力的民族审美情趣,独领风骚的民族艺术魅力。
秋意浓浓,大地金黄。有一年深秋,我特意回到故乡金阳县红联乡洛可日堵寨子采访彝族口弦制作工匠比莫日鬼。一大早,我们就从金阳县城出发,汽车顺着金阳河畔、金沙江边的沿江公路急速前行。
山上,云雾缭绕,树叶金黄。山下,细雨绵绵,稻谷飘香。山脚,河水清清,银浪翻滚。一路上,山高谷深,山峰矗立,山货满坡,山泉流淌,到处都呈现着如诗如画,如梦如境的旖旎景象。
一路前行,一路颠簸,大约行驶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气候温暖宜人的春江了。汽车又绕着七弯八拐的乡村道路逶迤而上,狭小的公路坡度大,弯道多,路面窄,有的地段刚够轮胎通过,从车窗里向上看,陡峭的山崖仿佛压在车顶,随时都有山岩垮塌或飞石飞下来的危险;从车窗里向下看,万丈深渊尽在眼底,令人毛骨悚然,乘车的人们都不敢往下看一眼,心里十分紧张,捏紧拳头,夹紧身躯,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上,时刻想可能有生命危险。
经过一个多小时在艰险道路中缓缓行驶,我们终于闯过了“鬼门关”,到达红联乡的公路尽头。我们又下车徒步前行,沿着羊肠小道艰难跋涉。中午时分,终于到达目的地洛可日堵寨子比莫日鬼家。比莫日鬼正在火塘边制作竹制口弦,用火钳夹着刚刮削出来的口弦簧片在火塘里烘烤,看到家里来了客人,他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一边招呼我们坐,一边递上香烟,一边倒上美酒,十分热情地接待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
不一会儿,一位小伙子从外面牵来一头羊子招待我们,我们的劝阻根本阻挡不了热情好客的比莫日鬼。小伙子们的手脚非常麻利,没用多久的功夫,就把羊子宰杀出来放在火塘上的铁锅里煮起来。在火苗旺盛,火温炽热,肉汤沸腾,肉香四溢的火塘旁,我们拉开了彝族口弦制作的话匣子。
比莫日鬼在热气腾腾的火塘旁边制作竹制口弦,边给我们介绍彝族口弦制作的技艺。他说,竹制口弦一般选用质地坚硬的金竹片削制而成。先从山上砍来竹子晒干,然后,把竹子砍成小节制成口弦雏形,用锋利的刀片将竹片刳薄,将竹片两面镂空,中间,精心雕刻出长形的簧舌,簧舌尾部宽而薄,中部窄而厚,头部锐而尖,簧舌的两侧削成叙述面,与竹片的头部相连。
在此基础上,把口弦的簧片片头削呈剑形,片尾截齐做弦柄,打出小口,用线穿口,将簧片连串起来,再把装口弦的竹筒做好,并在竹筒外壳精心雕刻上精美的图案后,把簧片装进竹筒里,一副让彝家人爱不释手的竹制口弦就这样诞生了。
竹制口弦做完后,比莫日鬼还边给我们介绍,边作示范,弹拨片头时,利用竹片的弹性,可以使簧舌自由往复地振动。如果把几片竹片用绳子穿接起来,就制成多片口弦。多片口弦大多由二片、三片组成,也有极个别二至五片音高不同的竹片组成的。
谈着谈着,火塘里的羊肉也煮熟了,我们开始午餐了,吃着彝家蓬松松的包谷饭,啃着香喷喷的坨坨肉,喝着酸溜溜的酸菜羊肉汤,味美十足,心里十分的惬意。加之午餐的时间太晚了,那种饥不择食的饥饿感被本来就味美汁香的彝家美食所调动,深感吃什么食物都是可口的,香甜的。
酒足饭饱之后,比莫日鬼把我们带到他的口弦加工坊,一边制作铜制口弦,一边向我们介绍彝族口弦制作流程和工艺。他说,金属制的口弦一般是用黄铜、红铜和锌制成的。首先要准备好铜片、铜丝和锌片等材料。其次在熔铸的过程中,把铜和锌按八比二的比例搭配进行熔化,熔铸出来的铜板硬度和韧性度较好,制作出来的口弦音色会更好。
铜制口弦,常见的形状有树叶形和长条形两种,除了音色更加清脆、明亮之外,体积上也比竹制口弦略小一些,弹奏更灵活,携带更方便。铜制口弦,最少的是一片,最多的五片,极少的有六片、七片的。一副铜制口弦一般由三片簧片组成,分别由高、中、低三个音色组成。彝族人把它叫作“三弦勒果”,是大凉山彝族人中最流行的口弦品种。
比莫日鬼从熔铸的铜板上切下铜片放在小枕墩上,左手拿着铜片的一端,右手举起小铁锤不停地敲击铜片,手起手落,起起落落,发出“叮!叮!当!当!”的一声声脆响,那富有节奏的叮当之声萦绕在加工坊,仿佛铜片已经开始发出声音。
比莫日鬼对铜片轻轻敲打几分钟后,有了适度的厚薄,就拿起剪刀剪出口弦的雏形,把弦柄圈好,放在自制固定量板上勾划口弦的簧舌。在刮削簧片的厚薄时,他边刮削簧片,边把簧片放在嘴唇间进行试音,刮削了又试音,试音了又刮削,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复复反反,直到簧片发出的声音符合口弦音色的要求为止。
比莫日鬼手里拿起口弦,指着簧片,向我们介绍说:“制作彝族口弦,勾划簧舌很重要,也很关键,簧舌的大小、长短、宽窄、厚薄将直接影响口弦音色的高低、深浅和泛音。勾画出簧舌后,为了不让簧片变形,一般不能再敲打,如果要调整音色,只能用刀片来刮削或者用砂纸来打磨调整簧片的厚薄和音色。”
在遥远的过去,步枪子弹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彝族铜制口弦是彝族工匠们用熔铸的黄铜或红铜轻轻敲击成簧片制作而成的,步枪子弹出现后,弹壳是制作铜口弦的最好材料。因为,用步枪子弹壳制作口弦工序少,也简便,省事又省力,一个步枪子弹壳一分三片就是一副铜制口弦的雏形,而且用步枪子弹壳制作出来的口弦,无论是质地也好,还是音质也罢,都比一般铜制的要好得多。
所以,彝族工匠喜欢用步枪子弹壳来制作铜制口弦,彝族人也喜欢弹奏用步枪子弹壳制作的铜制口弦。如今,老式的步枪和步枪子弹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历史的记忆,再加上政府对枪支弹药的管理非常严格,再也找不到步枪子弹壳了,彝族口弦的制作只能回到用铜片、铜丝和锌片等材料熔铸的最初手段和技艺上来。
比莫日鬼还仔细地向我们介绍说,铜制口弦的制作与竹制口弦制作相比,用步枪子弹壳制作出的铜制口弦,工序比竹制口弦还要少,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也没有竹制口弦那么多。但是,技术难度比竹制口弦大得多,簧片数量的增多增加了每一片的音高关系、音准的制作和律制关系的调整难度。一般情况下,单片的口弦泛音为纯律,铜制口弦增为两片、三片、四片,甚至五片、六片、七片以后,组合关系要调整为五六度,甚至于高八度的相生律。否则,就存在律制的冲突及音阶的不准等问题。
一副振颤度好,弹拨时连执尾端的手都能感觉到振颤的,是彝家姑娘小伙最喜爱的口弦。所以,彝族人在相互问口弦的质量好不好时,就问“勒果茹汝”,问的就是振颤度好不好,说明口弦弹奏时的振颤度越好,质量也就越好。
新闻推荐
50岁起步一切刚刚好□贾巴尔且我来自一个普普通通的彝族农民家庭,和当时大部分彝族孩子一样,因为家庭贫困...
金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