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金阳交通大变迁

凉山日报 2019-01-22 08:14 大字

改革开放40年金阳交通大

金阳,集大山区、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为一体,境内群山连绵起伏,峭壁千仞凌云,沟壑重叠万千,地势切割强烈,相对落差大,形成山相依、水相连而自古尺无涯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之说。

解放前,金阳县只有一条到昭觉的马帮运输路,从外面运进一些盐和布匹等生活必需的物资,只靠唯一的一条马帮运输线。“出门便是山,羊肠小道弯又弯;人背马驮,长路漫漫”就是当时金阳交通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前,金阳仅有一条途经昭觉到西昌的狭窄土路,从西昌到金阳要走到两头黑,而县城到各个工委、乡(镇)和村组都是走驿道,干部、群众都深深体会到了古人慨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辛。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穷成为金阳的代名词,而贫穷的根源之一在于交通的落后。

改革开放后,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金阳把“修好一条公路、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带动一方文明。”作为交通建设的奋斗目标,以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为重点,举全县之力,聚万众之心,大手笔办大交通,大规模投资,高质量建设,使全县公路交通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阳紧紧围绕“通江达海到边”目标,构建“大动脉”,畅通“毛细血管”,着力构建两纵(S208线、西昭高速路)三横(溪洛渡库区复建公路、宜攀高速路、宜攀铁路)加水运(溪洛渡库区水运)的交通枢纽,全面打响了“大交通、大发展”的交通建设大会战,一条条平坦的公路向广大乡村延伸。路越修越宽,从3米宽的单行道变成了7米多宽的双行道;路越修越好,不仅要修通,还要畅通,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沥青路;路越修越长,不仅修到了村里,还修到了村民小组,进村入户路修到了每家每户村民的家门口。 

如今,蜿蜒纵横于山区村寨的一条条乡村公路,为一个个旮旯山村打开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通道,打通了山区与外界的联系通道,成为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的连心路,成为各族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各族群众告别了“人背马驮”的运输时代,告别了过去“出门靠双腿、运输靠双肩、沿着石壁走山谷”的苦难日子,实现了几千年来“天堑变通途”的梦想。路好了,摩托车、面包车、农用车、货车等各种车辆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广大乡村群众的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攀高。

交通大会战 天堑变通途

上世纪50年代,金阳县没有公路,只有驿道。到了60年代,金阳的公路开始起步,仅有一条时通时断的金阳县到昭觉县的90公里土路,到1978年,金阳公路里程还不到100公里。

长期的落后,艰苦的环境,致使人民群众饱受交通不便之苦,过去,因为不通公路,村民们卖农产品,要深夜3点钟起来,人背马驮把运到市场上去卖;因为不通公路,卖头肥猪还得请人往山下抬,群众生病了,得不到及时救治被延误……针对这一情况,历届县委、县政府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带领全县各族群众战天斗地,大修公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

80年代,金阳响亮提出“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交通建设方针,明确制定了以“改造主通道、建设通阳桥、搞好通乡路”的交通发展路子,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制订了全县通乡公路建设的总体规划。

那时候,一到冬春时季,全县各地炮声隆隆,人声鼎沸,群众扶老携幼、身背干粮、肩扛工具,日夜奋战在高山之巅、悬崖绝壁之上,每日修路的高峰人数最多时候达三万多人,他们中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有身背婴儿的妇女,全家老少倾巢出动的家庭不胜枚举,他们以天作帐,以地做床,茅棚、洞穴就是他们的栖身之地,披毡、羊皮就是他们夜晚睡觉时盖身的工具,水煮、盐拌、荞粑、洋芋就是他们充饥的一日三餐,日出而行、星夜才归便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日程,但他们没有说一声苦,没有道一声累。

每一寸公路的掘进,依靠的都是全县人民群众搞民工建勤,由于当时修路没有动力机械,面对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复杂多样的岩石结构,民工们仅靠板锄、钢钎和自制的木质推土工具,还有那少之又少的爆破器材修路,但广大群众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遇山开道,逢水架桥,腰拴安全绳,用钢钎打炮眼、撬磐石,用板锄一撮一撮的挖,用“愚公移山”的办法打通了一条条通往山外的路。

为了旮旯山村通公路,在修路中涌现出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为了修路,有的妇女为了完成在修路中光荣牺牲的丈夫的未竟事业拖着身孕,化悲痛为力量,投身到公路的建设中,有的老人克服了丧子之痛,仍不听县乡干部的劝阻,艰难地提起劳动工具奋战在工地上,有的妇女为了完成自家的包修段背着未满周岁的孩子奋战在雪雨中;有的年轻小伙姑娘主动推延了结婚的时间……

2006年开始,金阳抓住交通建设重心向农村公路建设转移的大好机遇,加强对全县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管理,既要加快建设速度,又要抓好质量,始终坚持公路建设严把标准、市场准入、督查“三关”,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严格审核获准施工的队伍资质、设备及施工经验,督查督促施工单位工程建设进度、安全、环保等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同时,创新举措,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养护,有效提升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切实改变公路“通而不畅”的现象,为群众出行提供安全保障,打破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

在交通建设中,该县2011年4月18日,溪洛渡水电站公路复建开工,这是金阳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交通工程,是金阳交通建设史上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2012年1月,省道S208线(金阳县城至庆恒大桥公路改建工程)金阳境内段路面改建工程开工,这又是金阳人民的一大喜事,标志着金阳境内的省道S208线“交通大动脉”的全线贯通。

在“十二五”期间,该县将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构筑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加快建设和完善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形成快捷的路水出境通道,建成快速、安全、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做大做强交通经济,促进全县经济大发展。

为了发挥通乡公路的效益,该县把通乡公路建设同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公路修到哪里,就把“双增”项目即财政增收、农民增收的项目大面积推广到哪里,把集市延伸到哪里,不仅为群众摆脱贫困开辟了新的路子,而且推动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条条被打通的通乡公路为彝家山寨注入了新的活力,昔日因交通不便而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金阳土特产品,开始通过一条条通乡公路运往山外,声名远播的金阳青花椒、风靡中外的金阳白魔芋走出大山,走进成都、宜宾、重庆等大都市,走向香港、澳门,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

通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逐步形成全县公路的网络化。截至2012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为1694.8公里,大中型桥梁110座;全县34个乡镇中15个乡镇通了油路;全县177个行政村,有167个村通了公路,通村率达95%,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省县道为骨架,乡、村道为网络的交通发展格局。

策划/吉付约古 执行/白里呷

新闻推荐

金阳:大交通促大发展

本报讯近年来,金阳县紧紧围绕“通江达海到边”目标,构建“大动脉”,畅通“毛细血管”,着力构建两纵(S208线、西昭高速路)三...

金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金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