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抛穷业奔富路 金阳产业扶贫“加速跑”

凉山日报 2017-01-20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张鹏

金阳,高山峡谷星罗棋布,拥有壮美的百草坡等自然景观,而“贫穷”这一困难也长期考验着这里的人们。

先天不足,后天努力。

力争在年前全县个贫困村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社会——要兑现对全县人民的承诺,金阳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的奋斗目标。而事关未来的五个重点工作之中,“拓思路助增收”这一重点工作位居要位。

旌旗招展,号声震天。一个个利用地区特色发展、助民增收的致富故事正在金阳的山水间上演……

优选产业做“乘法”

一直以来,青花椒和白魔芋便是金阳两大名片,既浓缩了金阳特色农业的丰富内涵,也托起了金阳农民增收的“半壁江山”。

如何让这这些优势产业持续发力,成为促进经济大跨越,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强劲动力呢?金阳的做法:扩大规模,让效益翻番。

“我们组家家都种青花椒,户均年收入青花椒2万元,又在青花椒树下套种白魔芋,发展立体林业经济,收入可好了,年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

马依足村,位于金阳县东面,距离县城.5公里。如今,这里大力发展立体林业经济后,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但起初,其实这里并非如此美好。

年初春,在罕见的暴雪冷冻之后,这个村落的主要支柱产业——青花椒大量冻死,给村民造成了严重损失。

“不但要补种补植,还要补植补造。”这一当时看来有些大胆的想法,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年4月,在县林业局的指导下,马依足村的村民们开始大力补种补植青花椒,并在春秋两季大积极补植补造。年时,全村已有亩耕地种了上青花椒。

而当时村民辛辛苦苦的劳作,也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红票子”:现处于生产期的青花椒每株可产干花椒5.5斤,每亩干花椒可达斤左右。

不止是青花椒,金阳县的另一支柱产业——白魔芋,也托起了马依足村村民增收的“半壁江山”。

马依足村实施林下套种白魔芋面积达亩,其中有成片示范基地亩,预计到年,马依足村青花椒套种技术基本成熟,届时平均亩产值将达到元以上。

特色产业做“加法”

多样性,既是金阳最大的魅力,也是扶贫开发最大的难点。“一副药”无法根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贫困。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海拔至米的德溪乡德渣村,除去响亮的青花椒之外,砂仁也算得上当地的又一张“名片”。

结合该村海拔低,常年日照适中的实际情况,该村从年开始发动村民试点种植砂仁,当年即可瓜果,每亩山地可产干果斤,每亩水田可产干果斤。

如今,这个特色产业在德渣村的种植面积已达多亩,年产万斤,每户收入4.5万元,成了给村民增收又一重要途径。

海拔米、属高寒山区彝族聚居村的丙底乡木尼古尔村,计划在年实现脱贫,畜牧业将成为这个村落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如今,在村“两委”协下,木尼古尔村家庭农场已成为县农牧局的基础母羊采购点,通过“借羊还羊”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户年均可增收元以上。在此基础上,村里还统筹扶贫项目资金作为股本创办了养羊专业合作社,该村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其中。

产业造血提“动力”

换穷业,斩穷根,奔富路。

在“山”“水”上做文章,突出“特”和“绿”,金阳将全县明确划分为“沿江经济综合开发带、二半山多种经营带、高山林草畜牧业带”,制定并实施了“三带”农业经济发展战略。

在海拔米以下的个乡(镇)、个村实施沿江经济综合开发,重点发展蚕桑、蔬菜及脐橙等热带水果;在海拔米至米的个乡、个村,重点发展青花椒、白魔芋,实施产业化基地建设;在高山个乡、个村,大力发展畜牧业……

擂响战鼓,奋力向前。金阳产业扶贫持续发力,态势良好。

新闻推荐

广汉援彝务求“点位”精准

四川经济日报德阳讯(李年贵记者童登俊)连日来,广汉援彝工作组克服山高路险等困难,行程数百公里,先后深入金阳县芦稿镇及派来镇金星村、天地坝镇包谷山村和天生桥村,调研镇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脱贫情况...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