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精准产业扶贫 确保持续发展 ——脱贫攻坚在金阳之今年退出贫困村·大沙坝

凉山日报 2017-01-17 00:00 大字

摸清家底找出穷根 

大沙坝村由大沙坝、三坪子、花坪子3个村民小组组成,总面积为.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有亩,村集体收入在年前基本为零。村民的主要收入也只能靠发展农业和外出务工。 

“推进***,贵在‘精准\’。”该村第一书记说,要做到精准,就必须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建议,并实地调研,找对良方,对症下药。 

自扶贫攻坚工作启动后,热水河乡党委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定了考核细则,明确了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的目标责任,切实将扶贫工作作为全年重点工作完成。

在摸底调研中发现,大沙坝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该村耕地少,水资源不足,特别是全村地势起落较大,土地条件制约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第二,交通仍然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第三,没有稳定收益的主导产业,全村主要靠青花椒来主导产业,但随着气候变暖,产量逐年降低。

聚焦“两不愁” 引导特色产业发展

今年9月,“大沙坝村芒果种植农民合作社”正式启动。驻村第一书记、乡、村党员干部带头种植,完成了第一个有规模的集体经过林基地。

据悉,全村3个村民小组主要经济来源为青花椒、外出务工,因为全村海拔低,气温高,青花椒产量逐年减少,加上一部分土地被金沙江淹没,为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乡、村领导干部结合本地实际,分析市场需求,并邀请州农科所专家实地查看后,一致认为当地适宜种植芒果。乡、村两委立即协调土地流转、开展水系配套工作、召开村民动员会成立了大沙坝村芒果农民种植合作社、到攀枝花选购优质种苗试点种植。

“我们村合作社今年试点种植亩芒果,盛产后把这笔收入的%分给村民,剩下的%作为村集体经济,用于公益、卫生、移风易俗等建设上。试点成功后,要将芒果种植大力推广到其他两个组,把芒果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好。”该村村长徐贵发告诉记者。

该县安监局下派到大沙坝村“第一书记”杨峰告诉记者,自计划成立该合作社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安监局解决了水系配套工程,乡、村干部积极投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利用好县委、县政府扶持的万元集体经济启动资金,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同时,三坪子组的脐橙农民种植合作社已在有序开展,把适宜当地的产业充分发展起来,带动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据了解,大沙坝村距金阳县城约分钟车程,与昭通隔江相望,一直以来都有经济贸易往来,东与雷波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临近县市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的芒果种植区,所以广大村民纷纷表示有信心把芒果这一特色产业发展成该村继青花椒后的主要经济支柱。

据该村第一书记杨峰介绍,目前芒果成活率达%,在芒果盛产前三年套种西瓜,真正把芒果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防止返贫筑牢屏障。

输血更要造血 授鱼也要授渔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长期以来金阳县在脱贫攻坚任务中的核心工作,热水河乡大沙坝村把通组路建设作为***的工作重心,全力打通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在蜿蜒的泥泞山路中行走了几十年的三坪子组群众终于盼到了家门口的公路建设,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在全面启动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以来,热水河乡党委政府及大沙坝村两委把通组公路建设作为***工作重心,随着三坪子通组公路的开工建设,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激情,为改变地方贫穷落后面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我们村今年实施的易地搬迁户,彝家新寨6户的建设是全县最早如期完成的村之一,如果没有***的实施,三坪子组很难通车,在乡、村三级干部的积极协调下完成了5.5公里的通组路建设,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也使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实现了如期完成。”该村第一书记说道。

据悉,该村因地制宜,着力引导群众发展青花椒、芒果、脐橙等优势主导产业。年新增种植青花椒亩、芒果亩、脐橙亩,林业局统一发放核桃苗2万株,协调统一提供种苗、肥料及种植技术培训;规划“借猪还猪”项目,投放贫困户基础母猪头;加快推进金融扶贫,解决贫困群众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目前,县农商银行已为户贫困户开通贷款账户。按照“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目标,强化“造血”机制,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意愿调查,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进村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年开展了砌砖、电工、焊工等培训,确保每户贫困户有一人参加培训,协调金口矿业等辖区企业,吸纳名贫困群众作为长期用工和季节用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难问题。数据显示:年月县脱贫指挥部入户调查贫困户人平均纯收入达到了元以上。

目前,该村建成进村硬化路1公里,三坪子组通组道路4公里,实现全村公路“组组通”;大力实施“宽带乡村”工程,积极联系通信公司新建4G机站1个,已建成文化室、民俗活动场所,“一村一幼”开班,入学率达%;已建成面积平方米的村卫生室,目前正协调配备设施设备。全村实现农网电全覆盖,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全村所有农户入户安全饮水工程已竣工。

“第一书记”给力 脱贫攻坚顺利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作为贫困地区的“扎根者”,第一书记必须与农民密切接触,了解农村状况,了解农民想法,工作重心下沉,吃透情况,盯紧重点难点问题,准确掌握相关扶贫政策和任务要求。年6月,杨峰成为该县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来到了大沙坝村。

“开展工作不到三个月,妻子就生小孩了。由于要驻村开展工作,照顾妻儿成了我的老大难,无奈,只好让远在眉山的岳母过来照顾,现在。孩子都几个月大了,我还没有好好抱过几次。”说起自己的驻村工作,杨峰脸上掠过淡淡的忧伤。

据了解,自从担任第一书记后,为了摸透村情,精准施策,他吃住都在村上,“进百家门、暖百家心、听百家言、问百家计”,大力开展遍访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家。他与群众交朋友,结穷亲,了解民意、把握民情、凝聚民心,把基层的热点、难点问题摸清、摸准、摸透,将民情记在纸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全面掌握贫困情况,分析贫困原因,帮助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建好数据库,做到了底数清、指向准。

今年岁的陈龙沛老人告诉记者,由于自己长期有病在身,孩子年幼,长期住着破旧的危房。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杨书记多次找到乡上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在他的鼓励帮助下,陈龙沛老人不仅修起了新房子,而且,新增和补种了青花椒和核桃。杨书记又鼓励他家在集市摆摊替补家用,今年就增收了好几千元。

“‘第一书记\’这个艰巨而负有责任感的工作让我有苦也有甜,听到到村民亲切的招呼我的名字时,一切的辛酸也值了。”站在岁末年初,杨峰道出了自己装在心底的酸甜苦辣。关于年的工作,他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下一步,他将继续加大该村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脱贫户和贫困户的收入,完善和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适宜组、户、人的一系列扶贫措施,消除群众长期以来等、靠、要的观念,通过自力更生和当地的有利条件,找到适合发展的门路,防止返贫,真正致富奔康。

新闻推荐

围绕中心履职责 服务大局献良策 ——政协金阳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亮点解读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政协常委会及广大政协委员所付出的努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每一项工作围绕着全县发展的中心,着力关注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着力创新理念推动着...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