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阳县依达乡保尔村: 精准脱贫的华丽转身之路

凉山城市新报 2016-11-01 00:00 大字

金阳县依达乡保尔村位于县城以北52公里,距乡政府5公里,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彝族聚居村,海拔2600余米,有6个组240户852人。

过去,保尔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边远贫困山村,进出走的是泥泞的山间小路,物资进出全靠人背马驮,住的是色彩灰暗、墙体破旧、零星散落在山间的瓦板房,冬不保暖、夏不避雨……村民守着自家三分自留地,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通过***,如今的保尔村,公路通村通组到农户家门口,村民出行运送物资靠车了,住上了“小而特”的“别墅”,安全保暖又舒适……村庄变靓了,产业做活了,民风更淳了,农民富起来了。

目前,保尔村正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如火如荼推进各项脱贫攻坚工作,决心于明年如期实现脱贫计划,让全村48户194人稳定脱贫。

建设新居,村子变美了

从省道S208线金阳县依达乡境内的一个分路口,沿着蜿蜒盘旋的水泥路进入依达乡保尔村,公路两边都是成排的生态绿化树,一栋栋极具彝家特色的“错层式”新房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次第铺开。

“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把住房建成‘错层式\’结构,国家投入4万多,自己加1万多,再投入劳力,就建成了漂亮的新房子。”来到村民阿米赤哈家,他说,这种“错层式”建筑模式,采取主体住房与畜圈错层分建,将畜圈圈顶用作院坝,其他功能依需而建,既节省了占地面积,又降低了建筑成本,有效解决了群众无场地晾晒包谷、荞麦、黄豆等农产品的问题,同时改变了以往牲畜混养的状况,降低了疾病在畜种之间的交叉传染几率,提高了牲畜饲养质量,达到了主体住房和畜圈错层分开、人畜分道分门进出,污洁分离、干净卫生的目的。

村支部书记阿米尔朴告诉记者,保尔村于2014年9月启动彝家新寨建设76户,采取国家投入、农民自筹、单位帮扶、政府投入等多项措施,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根据地势切割深邃、山高坡陡的地理特点,推广“错层式”建筑结构,把该村打造成全县彝家新寨“错层式”建筑结构示范村。

保尔村变了,房子变漂亮了。徜徉在村子里,迎面而来的是一间间宽敞明亮、通风透光、具有民族特色的错层式小“洋楼”。一条条宽敞的水泥入户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路边已安装上了高杆太阳能路灯。走在入户路上,不时遇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进了农户家中,彝族同胞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诉说着彝区群众的幸福新生活。

“那些老屋子残墙,还没有清理的原因是把残墙当作竹围栏用的,防止牲畜践踏种在里面的蔬菜。”站在村口,放眼望去,那些过去村民们住的一个个老房子留下的残墙断壁尽收眼底,一位村民说,那些零星散落在山间的瓦板房在村民们的生活中永久消失,成为该村村民迈向小康的前行路上一个抹不去的记忆。 

站在村民活动场的院坝上,对面路边立着的一块大大的牌子特别显眼,上面写着“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几个红红的大字,这正道出了该村群众对党和政府带来村民生产生活变化的感恩之情,也表达了党和彝区群众的鱼水深情。

驻村第一书记蔡自姑惹说,为了让群众住上好房子,村里已做好2017年搬迁安置群众意愿摸底调查工作,精准掌握易地搬迁、投亲靠友、就地安置等群众户数、人数,提前做好选址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明晰相关政策、资金等安排,确保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科技入户,产业发展了

在村道上,记者遇见了背着喷雾器的村民曲木么哈作,她说,通过乡村干部组织的农技培训,她懂得了农技,会用喷雾器,也学会了施肥、除草、管理等农技常识。

在高山地区特别是海拔2600米的高海拔地区,农民使用现代农具,还是一件新鲜事儿。村书记阿米尔朴说,依托“农民夜校”,通过加强培训和带动,现在,农民都明白了农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依靠科技致富的观念逐渐形成,改良品种、使用现代农具等现象已普遍了。养殖业也同样依靠科技发展起来了。

在保尔村,过去粮食作物只有马铃薯、苦荞和燕麦,且都是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模式。现在,除了对传统的粮食作物进行品种更换,种植“青薯9号”优质马铃薯、优质荞麦外,家家户户高厢垄作、套种莲花白,还种植附子等中药材,配套种草养畜,家家户户养殖一头母猪,并办起了生猪保险,牲畜疫病防治常识已基本普及。通过科学种养,村里涌现出了一批种养业大户,村民阿米土且家就是养有117只鸡、4头黄牛、6头猪的养殖大户。

精准帮扶,生活改善了

“家里放着的这些家具、家用电器,还有厨房里的餐具等等,都是州民政局送来的!”来到村民阿米赤哈家,他家院坝干净整洁,步入室内,雪白的墙壁、色彩斑斓的吊顶、气派的沙发、格局合理的多居室,一切都让人耳目一新。阿米赤哈领着记者一一观看了建在门前院坝上的卫生间、厨房、杂物间等附属建筑,乐呵呵地说:“现在,水、电都有了,路也好了,就连厕所都用上了水冲式的,还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

村书记阿米尔朴说,州民政局给全村每户农户赠送一台洗衣机、一套电视机及电视接收机、床和棉被、碗柜与厨具等,还扶持农户每户一至两头母猪,发展养猪业,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又引导村民种植莲花白、松态萝卜等露天蔬菜341亩,试种成功60亩“青薯9号”马铃薯新品种,亩产值比当地老品种高出2000斤,计划明年大规模种植,群众的收入得到了稳定增收。目前,州民政局已投入23.54万元,为村民发放“青薯9号”薯种23.54万斤,落实了明年马铃薯新品种种植基地588.5亩。

“我家今年种5亩洋芋,3.7亩荞麦和燕麦,还种了5分地的莲花白,另外喂养一头母猪,一个女儿在外面打工,收入还算可以。”曲木么哈作喜滋滋地说,她家有4口人,一个在外打工,一年能挣回2万余元,再加上在家依靠科技发展种养业,年总收入超过4万元,日子好过了。

“四好家庭”创建,一个个好习惯逐步养成

来到村民阿米俄木日家,记者看到他家门口贴着一张“创建‘四个好\’家庭户”的牌子,上面有两颗“星”。“目前,我虽然只有两颗‘星\’,但我会不断努力,争取再获得两颗‘星\’,成为‘四好家庭\’。”阿米俄木日说。

蔡自姑惹告诉记者,阿米俄木日家还没评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两个好”,所以,他家的“四个好家庭户”牌子上就只有两颗“星”。

在“四个好”家庭创建活动中,保尔村出台了评定细则,“四好家庭”采用“星级”评定法,其中一项达标,评为“一星级农户”;两项达标,可评为“二星级农户”,以此类推,最高等级为“四星级农户”,通过“四好家庭”创建,全村村民逐步形成勤劳节俭、清洁卫生、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的新观念,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形成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崇尚科学、诚信友善、文明健康、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现在,村民家家户户没有锁过门,也没有偷盗现象发生过,村里有一位不劳动就闲不住的60多岁的五保老人,她每天都在公路上打扫,或在山坡上护林。”村书记阿米尔朴说。

记者看到,每到一户农户,入户路、院坝、室内都非常干净整洁,每家卧室里的被子都折叠整齐,住房内均没有炉灶,过去家家户户都设有火塘、立有三锅庄的现象再已看不到了,一个个良好习惯逐步形成。 

文/图 本报记者 白里呷

■记者手记

科技推广是高寒山区脱贫的有效途径

保尔村是一个高海拔的贫困村,该村在脱贫攻坚中,先行先试,试种药材及莲花白等经济作物和蔬菜,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并依靠科技试种成功,为有效推进高寒山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经验性和指导性的脱贫路子。

科技的力量,为保尔农业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农民夜校”加强农技培训,村里的曲木么哈作等彝族妇女也会用现代农具,实属不易。曲木么哈作通过科学种植,采取“高厢垄作”技术种值“青薯9号”优质马铃薯,较传统种植亩产增长了3000斤,这对于过去习惯于广种薄收的村民来说,是一次科技革命,让贫困群众尝到了应用科技的甜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当科技成果的运用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在农业产业中应用,就会在原有基础上爆发出增产增收巨大的能量。要让贫困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就要由过去“输血式”扶贫开发向“造血式”扶贫开发转变,着力于推广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科技,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农民致富奔小康,关键还是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而发展产业,需要科技引领、科技带动,依托科技,助推产业发展,才能真正把特色产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贫困村,除了基础设施薄弱等短板外,还不同程度存在“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要脱贫奔康,关键在于科技引领,不断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扩大科技示范效应,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学善用科学技术、苦干实干勤劳致富的良好习惯,推广普及新技术特别是实用新技术,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科学素质。

新闻推荐

果布柳作记者何勤华农家书屋的图片音像资料应有

本报讯(果布柳作记者何勤华)“农家书屋的图片、音像资料应有尽有,看了后收获很大。”5月25日,从农家书屋里看书出来,金阳县天地坝镇包谷山村村民尔古里火对村农家书屋竖起了大拇指。近年来,金阳县把农...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