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日子越奔越好幸福越走越近

凉山城市快报 2016-05-13 20:10 大字

人物:曲么哈作一家

曲么哈作今年47岁,不懂汉语,家住金阳县依达乡保尔村。这里海拔2650余米,只出产马铃薯、苦荞和燕麦。儿子去年因病早逝了,还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广州打工,小女儿在金阳县丙底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念初三,家里只有自己、丈夫和80多岁的公公。

住上好房子

4月14日,记者一行来到曲么哈作家时,她正在院坝里晨扫。见有客人来,赶紧停下活路,洗了手招呼客人进屋坐。我们经过厨房时,里面飘来一股诱人的腊肉香味。循着香味走进厨房,电饭煲的指示灯已跳到了保温状态;而在另一口“噗噗”冒着白气的锅底下,沼气泛着微微蓝光。

曲么哈作家的客厅很宽敞,木质沙发迎门摆着,省上下发的“四件套”干净整齐地摆放着,角落里还有米、清油和化肥,上面还留着赠送单位的名称。墙壁上挂满了画和相框,还贴了好几幅大红喜字的剪纸,窗户上挂着用锡箔纸折成的帘子,镜子侧面摆着护肤品,还有唇膏和眉笔。三间卧室收拾得很干净,墙上贴满画的那两间明显很少有人住,挂在床头的两个时尚挂包,一下拉近了这个偏远落后的村落与外面大千世界的距离,凝成一个点,让人浮想连篇。

沿着阶梯走下院坝,猪圈、羊圈、马圈一字儿排开,里面的牲口正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主人刚刚新添的草料。直走出了一道小门,右拐几步就从另一个方向来到了大路上。

曲么哈作家的新房子是去年才修好的,是2014年彝家新寨建设的项目点之一。整个乐尔组的村民都是统一规格,上面是正房,吊脚修畜圈,畜圈顶上就是院坝,院坝两侧分别是厨房和厢房,人走大门,畜走楼下的小门。这种彝家新寨建筑模式称为“错层式”,是县上按照“人畜分开”、“发展沼气”等彝家新寨建设要求,结合金阳土地金贵、地势陡峭的的特点,创新的一种设计,既节约了土地,又彻底解决了彝族老百姓家家门口皆畜粪的传统习惯。

女儿有出路

曲么哈作虽然还没从晚年丧子的悲痛中完全走出来,但提起自己的两个女儿,脸上顿时绽开了笑容。她告诉记者,大女儿初中毕业就去广州打工了,在一个手机制造厂里面,一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二女儿在丙底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读初三,每个大周回来一次,学费、生活费都不用管,国家全免了。并且,前段时间,县上到学校来专门召集初三家长开会,说现在读高中也免费了,一定要送孩子念高中,如果娃娃学习跟不上,也可以去读职业学校,让娃娃学一门技术,学费全免,每个月还补贴100元生活费,千万不能让娃娃在家里荒废了。姐姐早就跟妹妹商量好了,一毕业就到成都读职业学校,除了国家补贴,差的部分姐姐埋单,根本用不着他们老两口操心。

日子有盼头

“人都是比到来的。以前,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家乡条件差没盼头,家家靠天吃饭混天度日。现在,州上的阿木科(领导)和县上的阿木科都经常到我们这儿来,教我们发展华山松,林下套种牧草,还有科学种植马铃薯、苦荞等。有了门路,家家都较劲了,你争我赶,谁都不愿意落后……”说起好日子,曲么哈作的感慨很多。她还说,今年,县上要求每家每户都要把所有的退耕还林面积种满华山松,林下套种优质牧草,用来养牛羊,乡上还在他们那儿定了300亩大棚蔬菜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蔬菜业,并根据气候及土壤条件,试种了3亩附子,目前长势很好,只要成功,明年就在全村铺开。她几年前就开始养小猪儿卖,加上女儿的工资,她们家目前的收入一年大概是6万左右,今后肯定要翻番,日子过得有盼头。本报记者 王仆邱兴春 米赢 王维华 李涛

新闻推荐

孩子们,和我一起数一数

本报讯近日,省政协常委、文体医卫委员会主任高仁全一行,深入到金阳县丙底乡布洛、木尼古尔村,调研文教卫生、种植业、养殖业等***工作。他们将结合该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该乡扶贫攻坚出主意、...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