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修好灌溉堰 把水引进田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4-06 16:33 大字

修建地头的灌溉堰小支沟及分水头。

本报讯 近日,在金阳县山江乡三江村丝茅坪组的三坪子等地头,到处是一片修水渠的繁忙景象。

“修好这条灌溉堰,咱们就有希望了,这儿的100余亩地,过去只因没有水,几乎成为‘荒地\’了,现在,政府帮我们解决了灌溉问题,这儿的地就很金贵了。”正在施工场上打工的一位村民乐呵呵地说,有了灌溉堰,群众致富就有希望了。

乡长李高介绍说,三坪子这个地方有100多亩地,过去种些青花椒,但由于没有水灌溉,经常干死,没有什么收成,去年,乡党委、政府协调县上相关单位解决群众灌溉用水困难,县财政局贾巴火日了解到情况后,给予以工贷赈资金帮助,从梗堡乡脚下的青水沟引水,修三面光堰沟4.8公里,把水引到地头,再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把坡地改成梯田,又发动群众种植冬马铃薯,因为有了水,冬马铃薯产量很好。

“多亏上面的政策好,不然,这地头种什么没什么。”正在地里采收马铃薯村民刘登芳高兴地介绍说:“政府帮我们修好了灌溉堰,把地头灌溉用水问题给解决了,我家的5亩多地每年收入不会少于3万元,不然,三坪子这个地方处于江边,气候干燥,这些地是种什么没什么的。”

丝茅坪组的村民们都高兴地说,现在有了水,可发展各种蔬菜,一年可种三季作物,只要保障灌溉,种什么都会有收益的,那怕种点红苕苗,四斤红苕腾可换一斤包谷籽,这个收入都不得了。

“马上都修完了,不会误了今年的春耕。”工程代班老板告诉记者,目前,这条灌溉堰的主沟及支沟均已全面完成,只差从支沟上分水到地头的小支渠,以及从支水渠把水直接分到地头的接水头,预计一个星期后就能全面完工。 

文/图 本报记者 白里呷

新闻推荐

金阳创新推行“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制度

四川经济日报凉山讯(陈嘉明记者胡智)记者近日从金阳县政府获悉,该县今年来在凉山创新探索推行“第一书记”“1+5”驻村帮扶工作制度,取得了良好成效。据了解,“1+5”驻村帮扶工作制度即:按照精准建立选...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