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和镜头,践行社会责任
冬天来临之前,我们把温暖送到孩子们身边
成都商报记者 江龙
我们的暖心行动正在持续开展中,希望有更多人的加入,为更多的山区儿童送去温暖。
秋冬来临,在凉山的一些高寒山区,已经迎来初雪。冬天里,这里的孩子不但要冒着风雪走很远的山路去上学,还要在冰冷的教室里坐一天,手上脚上经常长满了冻疮。这是我在凉山采访能够经常见到的情景,而这些画面总会触及内心深处,总想为山区的孩子做点什么。
为了让边远山区的群众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成都商报作为媒体发出倡议,发起一场“秋冬暖心行动”。第一站,我们选择的是凉山州金阳县,联系到金阳县点点爱公益助学服务中心,在实地探访后向网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发出倡议,为这里的山区群众募集过冬衣服。
我们在成都商报客户端发出倡议后,得到全国众多爱心人士响应,来自辽宁、浙江、成都等省内外的爱心团体及爱心人士纷纷通过邮寄的方式,为山区的孩子寄去过冬衣服。金阳县点点爱公益助学服务中心负责人说,自10月中旬成都商报发起“秋冬暖心行动”以来,该中心收到爱心包裹近300袋、近两万件过冬衣物,“这是我们中心成立几年以来,收到衣服最多的一次。”
当满载一卡车的衣服、鞋、棉被等物资的货车出发前往金阳县新寨子村,志愿者们把衣服发放到村民手中时,村民阿贾高兴地说,“冬天的衣服有了,不用怕冷了。”“谢谢你们,在这个冬天为我们送来了温暖!卡沙沙(彝语,谢谢的意思)!”当看到孩子们拿到新衣服脸上露出天真的笑容,我们感到欣慰。
在寒冷降临前,我们亲手把大家的温暖送到了山区的孩子们手中,没有辜负孩子们的期望。“秋冬暖心行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爱心朋友的那颗公益炙热之心,正是你们的爱心,让孩子们不再寒冷。目前,我们的暖心行动正在持续开展中,希望有更多人的加入,为更多的山区儿童送去温暖。
用平实的语言还原真实的诺贝尔奖得主
成都商报记者 王毅
我只有通过深刻去了解她的生活,用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才能还原这位科学家生活中真实的另一面。
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毫无疑问,屠呦呦是一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可以用很多赞美之词来形容,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一直在考虑,如何让读者更真实地读懂这位科学家。我只有通过深刻去了解她的生活,用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才能还原这位科学家生活中真实的另一面。
我多次拜访屠呦呦,走进她家采访。获奖后,领导、同事等社会各界前往屠呦呦家的人络绎不绝,屠呦呦拒绝了绝大多数记者的探访,在通过真诚、耐心的沟通后,我终于两次走进她家采访。
这位80多岁的老人并不愿意面对媒体。为应付中央媒体集团的一次小范围采访,屠呦呦把一些话写在了纸上照着读,我去采访时,她也拿出来读了一会。这些话虽然发自内心,但多少有些表达不具体,也仅是从工作的角度简短回答了一些问题,让人们很难看懂真实的屠呦呦什么样。
我敲开了屠呦呦邻居的家门,与她同楼层的邻居居然不知道,媒体报道那么热闹的诺贝尔奖得主,竟和他们住一层楼。在他们的眼中,屠呦呦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以前常带着外孙女在小区遛弯。
采访之前,我一直以为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会住在单位的公寓,或是保安严密的公立疗养院。没想到,她的家就在北京一个普通的中档小区,就像邻居家的奶奶,只是在她获奖后,小区临时安排了一位保安,在楼下维持秩序。
我又采访了屠呦呦的同事得知,单位领导本来提出派一两个工作人员,帮她家处理人员来访和生活中的事宜。屠呦呦拒绝了,她不习惯被人照顾,就她和老伴承担了如此繁重的任务。一次采访到中午11点半,屠呦呦的老伴也笑着说,他们的午餐还不知道吃什么,因为前来的客人一波接一波,他们根本没时间像往常一样在家做饭了。
每次在屠呦呦家采访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我抓紧时间仔细打量她家的每一个角落,试图寻找她真实生活的细节。虽然她家的房子在北京已算得上大了,她的收入水平也足以满足她的需求,但她家中的家具都是很多年前的款式,最亮眼的一架钢琴,还是为外孙女买的……
最终,我通过平实的话语,真实而丰富的细节、细腻的表达,得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诺贝尔奖得主。
只要脚下有泥巴 手中就有好故事
成都商报记者 颜雪
记者是走出来的,只要脚下有泥巴,手中就有好故事。
从今年7月份算起,我从事记者行业有两年时间,而我加入成都商报的大家庭只有3个月时间。在成都商报,我感受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转变中,成都商报在尝试更多方式、更多维度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新闻。得益于现代科技,记者可以通过一根网线、电话线了解事件,决胜于千里之外。
文风的转换是我实在的感受,不仅仅是事实准确,如何适应当下浅阅读氛围。当下流行的词汇,读者对好标题的追求,发稿时间的变化……这些都在一点点重新建构新闻。两年前,我是一个新闻新兵,摸黑道路跌跌撞撞;两年后,我又产生一种陌生感,但这或许是在提醒我,新的新闻正在酝酿,新的时代正在来临。
记者是走出来的,只要脚下有泥巴,手中就有好故事。它说的是距离问题,记者只能走近、感受、倾听、了解,才能尽量还原。我记得汶川地震时我还在读书,地上不停地摇摇晃晃……在芦山地震时,我刚刚加入新闻行业,东跑西跑想要抓住更多的医者,倾听更多的故事。
我在成都商报做的第一篇重要稿件,是一对绵阳夫妇花了2.9万前往巴厘岛拍出一套乡土味十足的婚纱照,当天因为版面紧张并没有上报纸,只是在成都商报客户端上发布,一天过去得到10万阅读量,国内众多媒体都转载了。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经验都尚浅的我就在思考: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错估了读者的兴趣?一直以来,我们都像是炒菜师傅一样向读者提供“菜品”新闻,以前是大锅饭,炒啥子吃啥子,网络让现在做新闻变成了吃小灶。
新闻价值总是在不停地校准,不停的变化中适应新的读者,新的形势,新的新闻。但没有一劳永逸的校准仪,也就没有永不出错的记者。
从业两年,匆匆而过。行最远的路,看最美的云,喝最烈的酒,吐最狠的槽。我愿意并且希望一直这样,度过我的一个又一个两年。
新闻推荐
晚报讯昨(18)日,记者从宜宾市交通运输局获悉,G4216线屏山新市至金阳段高速公路目前正在进行环评公示。该项目投资合计约326亿元,拟于2016年开工建设,建设工期5年。新建G4216线(国道4216线)屏山新市至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