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地名变更 讲述金阳前世今生

凉山城市新报 2014-12-03 19:07 大字

大通门瓮城。 涌泉街74号马家大院。

在大凉山东部边缘,有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她的名字叫阿伙金阳。

阿伙金阳,意为金色的太阳,是一块处处洒满金色阳光的土地,鸟语花香、四季如春,民风淳朴,人杰地灵;阿伙金阳,是彝族将军龙云的故乡,是彝族原始宗教“苏尼文化”的代表人物日则姆谷的出生地。

老城   老街

讲述岁月的老故事

北城墙上发现大量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纪年砖,说明了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西昌遭到的强烈地震对古城墙的严重破坏,次年及时进行了培修。这为研究历史地震也提供了重要依据。

建昌古城,悠悠六百余年,文人墨客多汇于此,明代文学家杨升庵、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清代教育家黄炎培等都在城内留下了他们的墨迹。

西昌,这座两千年的文化古城,一条老街,一座旧庙,一棵古树,一块石碑,表面上看极为普通,其实,只要你走近它,关怀它,它就会向你讲述自己不同凡响的阅历和往事。

石塔街,位于西昌古城西面,是唐代幸存至今的古老街道之一。

西街,明代建昌城外南面的一条古老街道。那么为何不叫南街而称西街呢?原来它是唐代嶲州城的西街,它与东河以东的河东街隔水相望,一东一西,是唐代嶲州城横穿东西的主要街道。两街之间架一座桥,取名曰“大通桥”。

由于年代久远,西街在唐代的面貌已不能知晓了。但是,最迟在清代的乾隆年间,西街仍然是西昌最繁华的街道之一。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8年,西昌举人杨学述在他的建昌竹枝词中这样写道:“人烟辐辏货堆排,填满东西两道街;高唱一声桥上去,卖花童子着花鞋。”此词对当时西街和东街人头攒动、商品充足、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作了最生动的描写。更有卖花少女梳着小辫,脚穿绣花鞋,提着花篮,穿梭于人群之中,一声声清脆的叫卖声,给西街平添几分生气,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民俗画。

然而,好景不长。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夜,西昌大地震,西街的房屋一夜之间垮塌殆尽,居民死伤无数。同治十年,太平军试图从马水河街进兵入城,一把火烧了下西街。

最悲惨的事发生在民国24年5月,驻昌国民党川康边防军司令刘元璋为了阻截红军入城,公然下令放火将西街、东街和鱼市街烧成一片火海。熊熊烈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居民呼天叫地,惨不忍睹。西街的数百年胜绩化成一片残垣断壁。

刘元璋无情,西昌人有志。西昌人匆匆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在发热的废墟上开始了新的奋斗。不到十年,一幢幢阁楼又奇迹般地在西街拔地而起。各类商号店铺又陆续挂牌开业。川剧院的折子戏悲悲切切,茶馆里的评书扣人心弦,“德利商号”的生意红红火火,“祥发马店”的马帮送走一帮又迎来一帮。与其说西街是一条街,不如说西街是西昌人的一根脊梁。西街人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流芳千古。

如今,虽然一幢幢灰色洋楼取代了传统店铺和中式阁楼。不过,在沿街的店铺中以及洋楼下仍整齐地摆放着古董、年画、瓷器、土陶、农具、草药、蔑席、烟草、刺绣、手工艺品等传统商品,这些小摊主固守着最后的阵地,维系着西街的记忆。

阿伙金阳有很多来源于彝族民间美丽动听的名字:因地处金沙江畔,气候四季温暖如春,故称“木昵特子”,“木昵”是春之意、“特子”是屯子之意。因古时候是一片蛮荒之地,仅为人们过路的地方,又名“姆启·菇处姆的”,后来,彝族祖先迁居并繁衍发展,又名“阿伙姆的”,再到后来,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有了阿伙金阳的名字,这一系列名字的演变,讲述着金阳前世今生。

古时候的金阳叫“菇处姆的”

古时彝族群众所说的“姆启·菇处姆的”,包括今凉山彝族自治州辖区及峨边、马边两县辖区。“菇处”指天鹅迁徙南北时途中的休息地,“姆的”意为区域,“菇处姆的”意指狮子山山脉的金阳区域。

据金阳彝族民间传说,古时候,由于金阳区域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气候等区域环境条件极差,不具备生存、居住、生产和生活条件,因此,金阳区域仅成为祖国西南彝区古人们的过路之地,至战国时代,金阳才有人居住。

金阳彝族毕摩史书资料记载,从“东晋”后,西南夷“六祖”分支向西南各地迁徒时,“恒、糯”(古候、邱涅)两部(在‘六祖\’中排列老三、四)从云南昭通市(朱提郡),通过哦阿把口固(金阳县芦稿镇的金沙江渡口)、举哦鲁指固(云南省永善县大兴乡干田坝的金沙江渡口)、姆哦演挣固(云南省永善县黄华乡的金沙江渡口)三个渡口,分为豁柯、姆聂、阿勒、检年、阿指涅阿日、马海、海乃七个兹莫(土目)批次向凉山地区迁徙。

后古候、邱涅两部落又协商分支,协定“古候”迁右方、“邱涅”迁左方,但因当时古候、邱涅两部有姻亲关系,以及各部地域私利的矛盾严重,迁去迁来,导致迁徒方位混乱,通过今昭觉县竹核、城区、散瓦河(彝语称军土姆古)一带迁居金阳的,“古候、邱涅”支系都有,随迁的潘民有野古惹尔、阿子布用、纳马惹古等10余个部落。

“阿伙姆的”更替了“菇处姆的”

民间传说有这样一个说法,在公元1000年左右,云南省昭通市(朱提、乌蒙)乌蒙土司分支的一支土目,即豁柯滋莫前来接管金阳县洛觉地区和雷波县卡哈洛区域(当时,衙门设在今金阳县洛觉乡三村的邱家湾),从云南省东北部跟随迁徙的部落潘民有阿伙、布克、柳弄、邱莫、古热、桑古、勤史七个部落,其中阿伙部落特别注重农业经济发展,这支部落得到迅速发展繁荣,势力变得强盛。

随着阿伙部落的日益繁荣昌盛,名声大振,彝区的群众就以阿伙部落的名字来取地名,今金阳县洛觉乡邱家湾村被当时的彝族群众称为“阿伙依邓”(阿伙宅基之意),该乡二村和三村结合部的一个小山坡,彝族人们称为“阿伙波指”(阿伙山头),同样,高峰乡境内与雷波县瓦岗区相接的山梁(狮子山侧)也被称为“阿伙瓦托”,这些地名在民间一直沿用至今。

之后,阿伙部落不断繁衍发展,势力进一步扩充至金阳广大地区,在马依足乡一村(当地群众称为牟柯村),阿伙部落的势力越来越强盛之后,在此居住的阿伙部落被四面八方的彝族群众称为“牟柯阿伙”(意为牟柯村阿伙一族),随着阿伙部落名声闻名云、贵、川三省广大彝区之后,人们把金阳区域称之为“阿伙姆的”(意为阿伙地区)的越来越多。

据当地群众口传,自古以来,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金沙江一直是彝族先民及其所创造的历史文化的母亲河,是彝族古文明的摇篮,彝语称金沙江为“阿伙史依”,与当时阿伙部落的发展与不断强大有一定的联系。

随着阿伙部落的名声不断远扬,金阳区域被西南广大彝区定格在“阿伙姆的”这一民间称谓上,并逐步得到广泛认可,而“菇处姆的”的称谓却被逐渐遗忘。由此,金阳,由“阿伙姆的”更替了远古地名“姆启·菇处姆的”。

“阿伙金阳”之名沿用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建置金阳县。因山南、水北为阳,金阳区域中心位于金沙江北岸,故得名“金阳”。之后,彝族民间在不断地使用政府确定的地名中,又把不确指的“阿伙姆的”(阿伙地区属不确指性)改称阿伙金阳,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阿伙金阳,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沐浴着改革、发展的温暖阳光,勤劳智慧的金阳各族儿女,充分发扬“不等不靠、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的金阳精神,在金阳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与天斗、与地斗、与贫困落后斗,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奋力拼搏,在追赢赶超,全县呈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阿伙金阳,不再是古时仅为过路的蛮荒之地——“菇处姆的”,也不是近代奴隶社会过着刀耕火种生活的贫困落后的“阿伙姆的”,而是享有“中国青花椒第一县”、“中国白魔芋特产之乡”美誉的中国西南的一块宝地,阿伙金阳以其如诗如画百草坡 、绚丽多彩索玛花海、鬼斧神工金沙江大峡谷等美丽无限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无数游客神往的地方。

新闻推荐

凉山彝族自治州得名由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现今的名称,1952年建州时的名称是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现对这一名称的沿革作一简介。当初的凉山地区属西昌专区,西昌专区属西康省,所以划出的凉山地区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区也同...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