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阳县彝家新寨建设掠影改革春风吹彝村彝家处处是春天

四川日报 2012-04-10 19:05 大字

——金阳县彝家新寨建设掠影

“改革春风吹彝村,彝家处处是春天,笔直坦途入村来,光滑路面到家门,沼气太阳新能源,美化环境净庭院,产业兴村促发展,彝民增收乐开怀,彝家文化显特色,彝民焕发新精神……”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东风,吹拂金阳县一个个山村,彝寨的人民无不欢喜,一个个新寨在山间呈现。

□ 果布柳作 何勤华

5项措施

强推彝家新寨建设

金阳县位于四川省西南,凉山州东部边缘,临金沙江,与云南省永善、昭通、巧家等地隔江相望。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海拔最高的狮子山4076米,海拔最低的葫芦坪子460米,素有 “一山喊得应,走路要半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由于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金阳经济发展缓慢,群众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1年4月26日,凉山州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全面启动,州委、州政府给金阳县下达了42个村3200户、16000人的彝家新寨建设任务。为顺利开展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金阳县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彝家新寨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安排落实相关工作。在工作中,金阳县主要采取5项措施,确保彝家新寨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准确定位搞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认真落实“三打破、三提高”要求,围绕“村庄布局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协调一致、房屋建筑错落有致、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产生活方便舒适”目标,结合全县“五大经济”工作重点和“三带”农业综合开发战略,突出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特点,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科学推进彝家新寨的规划编制工作。

——突出特色抓设计。坚持“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紧密融合民风民俗和彝族传统色彩元素,注重“保暖、借景、通风、采光”和人畜分居、客厅卧室分开、客厅厨房分离“三分离”,强化住房功能划分,统筹设计好道路、饮水、用电、沼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生活性基础设施,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装饰。

——围绕目标抢进度。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尊重民意、稳步推进”的原则,细化目标,抢抓进度,确保2011年7月30日前完成2个村、改善140户700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12月30日前完成20个村、改善1604户8020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2012年3月31日前完成其余20个村、改善1456户7280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统筹捆绑聚合力。在用好、用足国家、省州建设资金的同时,县财政配套1000万元、贷款1000万元用于彝家新寨建设。资金拨付时按照“3331”原则,项目启动凭借条和建房农户花名册预拨资金30%,项目完成工程总量的60%又凭借条预拨30%的资金,项目竣工后再凭借条预拨30%,余下的10﹪作为质量保证金待工程验收合格后凭农户签字确认的《建房农户现金补助花名册》和四联单一次性拨付。

——多措并举强保障。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乡镇“一把手”和村组干部为成员的专门领导机构,实施县级联乡部门包村工作机制,切实做到任务分解、责任落实、领导力量、实施主体、跟踪问效“5个”到位。各乡镇作为工程建设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建筑所需材料以项目乡镇为单位由包乡县级领导负责,乡镇和联乡部门组织采购,各乡镇党委、政府将采购物资名称、价格、资金等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邀请州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彝家新寨建设整个过程进行监督。

彝家山寨

旧貌换新颜

2012年春天,来到金阳县的大山深处,群山连绵之中,一排排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彝家新居,好似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赶着牛羊放牧的农民,不时传来动听的山歌,他们用歌声唱着“共产党好”。

这是金阳县把彝家新寨建设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按照“三带经济”发展战略,为贫困农户办好事、办实事,使贫穷落后的彝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

“下雨是泥塘,出门是粪塘,饮水是泥浆,住处是草房。"这是金阳县彝族群众过去的生活情景。如今,在群山环抱的大山深处,彝家新寨的建设如火如荼,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居拔地而起,群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彝区群众的居住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笔者日前走进金阳县德溪乡德姑村,前几年该村散落在大山里的破旧房屋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崭新气派的彝家新寨。走在村庄,新修的水泥路干净整洁,连通家家户户;四合院的村支部活动室造型别致,设施齐全,墙体上彝族风情绘画独具匠心,风格各异……

走进村民贾巴阿木的农家庭院,厨房内一尘不染,节能沼气灶“哧哧”地发出蓝光。他告诉笔者:“过去住的是人畜混居、低矮潮湿、冬漏风夏漏雨的茅草房、石板房和木板房,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苍蝇满屋飞。”他深有感触地说:“如今,村民进屋不带泥、出门不沾灰。”

德姑村只是金阳县彝家新寨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更新观念、转变作风,积极地带着责任履职,带着感情工作,在彝家新寨建设中,做出了百倍的努力。”据金阳县县长毛正文介绍,2011年,全县计划完成42个村3200户彝家新寨建设任务,目前,已综合完成4个村230户,在建38个村,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完成总投资18269万元,预计在4月下旬全面完成彝家新寨建设任务。

为打造亮点工程、典型工程,让彝族群众在彝家新寨建设中真正得到好处,县四大班子领导轻车简从,风餐露宿,常常深入基层第一线,走村串户了解建房群众意愿,督促在实施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资金使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金阳县彝家新寨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2011年12月15日,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来到该县依达乡瓦屋村调研彝家新寨建设情况,并亲切看望了贫困彝族群众。

“有了共产党,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啦!”如今,拥有150平方米四合院新居的丙底乡布洛村村民友吉哈古家,漂亮的新房、齐全的家电,让他自己觉得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住好房子

还要过好日子

“绝不能让彝区群众只有 ‘漂亮的空房子\’,要逐步实现项目区农户不仅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要有后续产业支撑。”这是金阳县委书记阿比合几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金阳县把提高彝族群众技术能力和产业发展作为彝家新寨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千方百计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过去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只能四处打短工的海来当波,通过短期电工培训后,在县城开起了电焊门市。扣除房租、水电、材料等费用后,现在他每个月可以挣到5000元左右,一家人的生活不再发愁了。

去年,该县42个彝家新寨建设村每村选派10个村民共420人,县上分期分片对其进行砌砖、抹灰等建筑技能培训,提高了群众的自建能力,确保了建设质量,提高了致富技能,增强了建设家园的本领。

“一青(青花椒)一白(白魔芋)”是金阳彝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2011年,全县种植青花椒58万亩,产量380万公斤,产值2.2亿元,椒农人均收入1316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2011年,金阳县种植白魔芋40050亩、花魔芋2000亩,总鲜芋量达21000余吨,商品芋产量突破14717余吨,实现芋农人均收入680余元。

2011年金阳县遭遇干旱,但木府龙王庙村的石一只体家摘到的青花椒依然有2500多公斤,收入超过11万元。“政府给我们提供青花椒苗子,免费给我们肥料、修枝剪刀,还教我们种植技术。现在种青花椒效益好,村里青花椒的种植面积比种粮食的还多。”面对丰收,石一只体喜上眉梢。

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村民阿鲁吉洛一家每年羊存栏120多只,去年卖羊的收入不少于1万元。在这个村寨,97户村民家家都养羊,一家有四五十只的很是普遍,在金阳高山地区,许多农民靠养羊发了“羊财”。

延伸阅读

彝家新寨建设启动后,金阳县德溪乡党委、乡政府与金阳县委、县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进行了书面承诺。该乡在德姑村德姑组共有彝家新寨建设101户农户,其中改扩建86户,新建15户。德溪乡党委书记孙成富介绍,在开展工作中,乡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分别定向联系村组和农户,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模式,党员干部首先带头把握住两个词:一是服从,二是示范,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乡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同彝族群众劳动,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把责任和困难都留给了自己,让惠及千家万户的这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带来的好处留给了彝族群众。

新闻推荐

果布柳作记者何勤华年前金阳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

本报讯(果布柳作记者何勤华)6年前,金阳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青花椒第一县”和“中国青花椒之都”称号。11月1日,该委员会专家对金阳这两张“名片”进行了复查,通过将继续...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