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靓民富有产业 村规民约“不上墙”
□董芝会
盛夏8月,金沙江干热河谷热浪翻滚。河漂村在绿树撑开的伞下,平添丝丝清凉。阳光透过绿叶星星点点洒在干净整洁的路上,晚熟芒果在枝头迎风摇曳,散发出诱人的果香。
村子里,整齐靓丽的楼房矗立在绿树中,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洁净宽敞的文化广场独具民族特色,小轿车、大汽车停放在各自庭院里。这就是昔日贫穷落后、民风剽悍的河漂村?
河漂村位于会理县鱼鲊乡最北端,是会理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村民高安才年迈的老父亲满脸幸福地念叨:“现在不愁吃穿,住楼房,吹空调,厕所用水冲,一点不臭,真是过上了做梦也没有梦到的好日子。”
产业富民转变不良民风
“以前,由于穷,村里发生了不少难以启齿的不文明现象。2001年,我被选为村支书后,下决心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村支书杨科明介绍说,他当选为村支书后,便组织村两委班子四处学习取经,坚定了改变现状、发展产业、增加村民收入的信心。
各级党委政府也非常关心这个村寨的发展。鱼鲊乡积极探索,结合河漂村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动员村民发展芒果,并发放果苗给各家各户。
村两委便挨家挨户做工作。“你看,江对岸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家家户户种芒果,人家那日子才是日子。我们再不发展,以后儿子恐怕连媳妇都讨不到了。”一有机会,村组干部就做群众的工作。
不懈的努力,加上村组干部带头种植的芒果,外观品相好,内在质量高,口感格外香甜,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效益特别好。村民们眼馋了,心动了。村两委便积极引进种苗,请技术人员讲解种植经验。河漂村呈现出一片干事创业的场面。人们没时间东家长西家短,偷盗行为成过街老鼠。
机遇强村人人形成好风气
河漂村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建设目标,统筹整合项目资金进行统一规划,以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旧村落改造提升为重点,根据本村地质特点、历史文化特色以及防震特点,建成以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为主的2至3层民居。
河漂村还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以芒果、早市蔬菜、畜牧业和烤烟为支柱产业的格局。村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几千元增长到如今的14000元,增幅达80%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同时,河漂村坚持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在教育、卫生、医疗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目前,全村已实现道路、沟渠、自来水、电、沼气户户通,且每户村民家里都安装上了空调。而且,距村不足10公里处架通了投资上亿元的鱼鲊跨江大桥,村民运送果蔬更方便了。
如今,住上了好房子的河漂村村民,在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中,争当文明先锋,争做“星级文明户”。
“房子修好了,周边环境、行为习惯也要好才对嘛!”河漂村的上门女婿邓四清说。“开始建房的时候,村上就要求,家家户户庭院里必须种两棵以上的树。现在,都不要哪个提醒了,大家都尝到了种树的甜头,树不仅是我们河漂人的致富树,也是河漂人的天然空调。”
村民杨兴洪说:“清晨,二组家家户户主动打扫门前公共地段,已经形成了习惯。”闲暇时间,大家都会到金沙江边的火把广场上跳跳舞。火把节,此处更是热闹非凡。
“现在,村规民约不用再上墙了,都装在村民的心里面了。”杨科明自豪地说:“现在正在创建‘四个好\’家庭,按照创建要求,我们的好房子已经有了。好日子也不用说,家家有产业。只有少数群众由于比较偏远,卫生习惯稍微差点,村两委便随时召集他们开会,并把他们带到村委会所在的2组参观学习。效果还不错。”据介绍,通过自评,从311户评出了163户“四个好”家庭。
如今,在鱼鲊蜜芒成熟季节,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前来采摘蜜芒。今年,县委政府还牵头办了蜜芒采摘节,让河漂村与鱼鲊蜜芒名声更响。
新闻推荐
近日,会理绿陶制作人员在制坯。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县制陶业历史久远,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会理绿陶,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会理绿陶,因采用“孔雀石”配料,经高温烧制后呈宝石绿色,独具特色,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