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宅里的平凡人家
人物:孙德尚、杨在玉一家
会理县五官村
五官村有许多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老宅子,孙大中所住的孙家大院便是其中之一。现在,一家三代人住在大院里,过着平凡而温馨的生活。
但凡去过会理的人,都知道会理古城之美。其实,会理不仅有古城,还有古村落。距县城仅仅4.5公里的五官村便是。
五官村又叫五官屯,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调遣官兵讨伐月鲁王,最终月鲁王败亡。后朝廷论功行赏,将土地分封给“孙、杨、宋、陈、石”五位官员屯兵会理城南一带驻防,五官屯由是得名。
五官村有许多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老宅子,孙大中所住的孙家大院便是其中之一。
保存完好的孙家大院
4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孙大中家的大院。“快进来坐,进来坐。”正在自家院坝里晾晒胡豆的女主人热情地招呼着。
这是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老宅,为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布局,是典型的川滇风格民居建筑,虽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保存完好。据当地村民介绍,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过会理时,孙家主动腾出房屋让红军居住,并捐献食物和牲畜供红军食用。
相传,孙家祖上为当地的大户人家,中途不善经营致家道败落。窘迫的生活迫使孙家后代孙正义13岁便拜师学艺,以供养全家。经过12年的勤劳苦干,不仅改变了全家的生活状况,还历时3年修建了现在的这座孙家大院。为让孙家后代铭记得来的不易,分别在两侧厢房门头上立下了“学陶致富”、“安居是福”的治家八字箴言。
听我们道明来意后,女主人杨在玉连忙说:“哎呀,不巧得很,我家老人公(孙大中)出门走亲戚去了,咋个办呢?”
“那就与你摆一下龙门阵嘛!”五官村党支部书记高安寿称杨在玉为表妹。
杨在玉坐下与我们拉起了家常。记者留心看了一下,堂屋里一共摆了八把太师椅、六把茶几、一张八仙桌,还有一个供奉用的案台,都是些老物件。
杨在玉属鸡,今年47岁,老公叫孙德尚,跟她同年,如今不在家,到攀枝花打工去了。杨在玉自嫁入孙家,就一直住在这个老宅院里,期间发生了很多焕然一新的变化:厕所改成了水冲式,还安装了太阳能,比过去方便多了,还卫生,而且冬暖夏凉,再热的天都凉快无比。
孙德尚在家里排行老五,有四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
“这么大一幢老宅院,就没人来争吗?”记者随口一问。
杨在玉笑了笑说:“不会的,大哥、二哥先后分出去单过了,三哥、四哥当了上门女婿,姐姐早已出嫁,小老幺孙德兴前些年挣了些钱,也自己建房单过了。分家时,老五补了老幺1万元钱,就算结清了。”
孝顺爹娘是本分
如今,杨在玉一家与公公和婆婆生活在一起。
公公今年82岁了,身子骨、精神都好得很,一顿要吃两大碗饭,不喝酒,喝茶,只抽叶子烟,没事喜欢打长牌。他还是村里的老党员,曾经当过村里的文书和会计,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婆婆娘身体就差了,躺床上八九年了!”杨在玉说,婆婆娘84岁了,患的是脑溢血后遗症,还有高血压。但她眼睛、耳朵都好使,饭量也还好,一顿要吃一大土碗,就是下不了床。照顾婆婆的事全由公公和杨在玉承担。
除了与老人公一道照料躺在床上的婆婆娘外,地里的农活、圈里的两头老母猪,以及一日三餐,都得杨在玉照应。
“我这个表妹那是前门不出,二门不迈,灶门前走到灶门后,整天围着锅台转!”五官村党支部书记高安寿半是打趣半是赞。
杨在玉腼腆地笑了,她说,“那有啥法子嘛,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再说了,谁都有老的那一天,不是吗?”
杨在玉把家里的活路几乎全包了,丈夫孙德尚则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下来能挣3万元左右,刚好够两个孩子的开销。
一双儿女是希望
当记者问到家中的儿女时,杨在玉的神态轻松多了:“大女儿21岁了,今年大学毕业,学的是临床医学,她说她想在重庆找工作。小儿子17岁,在攀枝花七中读高二,他们上门来招的生,都没有入学考试。在年级里排30来名,每年都拿奖学金呢!”
“哎呀,快了,再累几年就出头了!”说完,杨在玉自己也禁不住笑了。
文/图 本报记者 王仆 张崇宁
新闻推荐
白蚁难防啃断屋梁地点凉山会理县鹿厂镇银坡村后果34户房屋受损,其中3户危房应对拆危房重建,请专家指导灭杀昨日下午,会理县鹿厂镇银坡村6组,邓明辉和邻居在已拆为平地的“家”门口闲谈。一个半月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