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每天摆弄博古架 脸上写满知足常乐

凉山城市快报 2016-05-30 20:05 大字

人物:蒋家香一家

会理县南阁乡南阁村

蒋家香,乍一看名字,以为是位女性,其实不然,是个大老爷们,今年55岁的蒋家香,是会理县南阁乡南阁村三组的村民,没事时他就守着家里的小商店,接送一下读幼儿园的孙子,过着乐悠悠的开心日子。

文/图 本报记者 王仆 张崇宁

董芝会 王维华

4月29日,记者走进距离会理县城5公里的南阁村时,仿佛走进了一座美丽的公园:桂花树、三角梅、黄桷兰、樱花树并排栽种;一排排新建的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绿化带缠绕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的乡间水泥路通往每家每户。

蒋家香家的房子很宽,装修得挺时尚的,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更显眼的是屋里还做了一个博古架,上面摆放的多数是各种酒。“房子是两层半,266平米,实际上有280平米。建房连装修一共花了60万元左右,去年才搬进来住的。”

“他家的楼房是南阁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村里统一规划,统一修建的。”南阁村村委会主任岳光辉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多数住的都是土坯房,许多老房子破烂不堪,四处杂草丛生。

童年多苦难

“要说以前啊,那真是叫苦!”岳光辉的话勾起了蒋家香对往事的回忆。

蒋家香说,他父亲解放前是金江支队(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的,解放后在会理县商业局工作。不幸的是,他3岁半时,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原来在南厂小学当老师,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时,也被精简回农村。

“七八岁时,母亲就带着我们兄弟俩到七八公里远的柳树坝挖沟。天不见亮就出门,晚上天要擦黑了才回家,中午就吃自己带去的麦裹饭(面粉及少量的米饭裹成的饭团)。到现在,我看见麦裹饭就反胃,真的是吃伤了!”蒋家香说,即便是这样起早贪黑,一年下来,母亲所挣的工分,包括杂粮在内也只能分到1000多斤粮食,而且还需向生产队补缴200多元钱。每年要找补的这些钱,都是六爷帮着补缴的,累积下来有将近2000元,后来怕是有10年才逐渐还完。

正因为家里困难,蒋家香的哥哥才十三四岁就跟着母亲去挣工分了,母亲一天挣8分(男的10分),哥哥挣3分。“我还读完了初中,我哥可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呢!”蒋家香有些伤感。

自己当老板

“以前是想吃吃不饱,现在啥都不缺,却吃不得了,一是庄稼种得少了,再就是肚子里不缺油水。”蒋家香笑了笑。

之所以庄稼种得少了,是因为他家的2亩多田全部入了村里的“土地银行”,不用他劳神,一亩地一年也能分几百斤大米。

南阁村的“土地银行”成立于2009年5月,这也是全州第一家“土地银行”。村民把土地集中打包,存入“银行”后,年年都有收益,还可以向银行“贷”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

“‘土地银行\’成立后,通过田型调整,‘银行\’收储的近1600亩土地由1100多块改造为方方正正的106块,便于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再就是,劳动力解放出来了。以前,村民想出去打工,但总是牵挂家里的那点儿土地。现在不用愁了,有技术、有能力的“贷”出土地,规模化种植;没有技术的,就近给大户打工,还能照顾家庭。”岳光辉介绍道。

蒋家香既没有“贷”土地当大户,也没有去给别人打工,他拉起了一支队伍,成为小包工头,四处承包工程。“多的时候有三四十人,主要是搞土建、修路、打堡坎等,远的去过云南、贵州,一年也就出去干个半年左右。”

蒋家香说,妻子王元翠与他一道做工程,不过两人有分工,他负责联系工程,妻子则带着人干活路。“她心细,人员安排恰当,难得窝工。”

安享天伦乐

“原来是一天到晚的奔波,地里的活路干完了,家里的活路还有一大堆,要喂猪、喂鸡、煮饭,现在年纪也渐渐大了,也累不得了,好在两个女儿也长大成家了。”蒋家香说,大女儿已29岁,读的会理职中,毕业后曾经在县城的一家美甲店打工、学手艺,后来老板要走,她便将店盘下来,自己做了老板。小女儿25岁,在广州读的职业技校,如今在她姐姐的店里打工,一个月可以挣2000元左右。

蒋家香说,没事时他就守着家里的小商店,接送一下读幼儿园的孙子。“孙子5岁了,喜欢画画、喜欢跳舞。有点兴趣爱好挺好的,毕竟他们的日子还长着呢!”蒋家香一脸知足常乐的样子。

新闻推荐

朝着幸福的方向 一直奔跑下去

“在坝坝会上,我听到了很多经验发言,还有关于规划和产业发展的信息,村民们相互交流生产、致富经验,谈论他们的规划,感觉这种方式特别新鲜,也了解到了很多技术和发展思路。”会理县鱼鲊乡河漂村的李碧友...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