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76年前捐金抗日的凉山学子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传扬
87岁的杨芸仍然神采奕奕。 如今的会理民族中学。 1939年2月11日的《新华日报》,刊登了这则通讯。
■76年前,会理第四初级小学全体学生“捐金抗日”,当时的《新华日报》刊登了一则通讯:《模范的小战士,献金政府买子弹,西康小学生爱国不后人》。
■76年后,这张报纸被人发现,而里面的新闻人物现在在哪里?一场寻找之路正式拉开。
■2015年8月27日,我们找到了其中一人——87岁的杨芸老人,一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往事由此打开……
文/图 本报记者 张鹏
8月27日,当一份特殊的报纸送到会理杨芸老人手里时,她倍感意外,报纸上有自己当年的故事,还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模范的小战士,献金政府买子弹,西康小学生爱国不后人》,这是1939年2月11日《新华日报》新闻稿的标题。
在整个国家筹备纪念活动的同时,抗战老兵家里正发生着与“国家记忆”有关的故事。抗战里的四川,350万川军将士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之外,也有着数以万计的民众们对抗战“出钱出力”,履行民族大义。而生活在会理、87岁的杨芸老人就是后者。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杨芸和同学们曾一起敲瓦子向前线“捐金”,给前线军官、战士写信。
可那毕竟是76年前的事情了。渐渐地,许多人的记忆里已经丢失了那段值得珍藏的历史。
76年前,他们“捐金抗日”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入侵敌寇,中国掀起了一系列支援抗战的扩大生产、节约及献金运动……远在大凉山的小学生们通过劳动,献金给政府买子弹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近日,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党德信从1939年的《新华日报》上发现这一消息。他郑重抄下当年献金代表的名字,并呼吁寻找这些爱国学生,“因为他们的故事值得传扬。”
据了解,1981年,党德信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全国政协机关工作,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资料征集研究处处长,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据党德信介绍,他是近日在国家图书馆翻阅中共中央长江局主办的《新华日报》时,偶然发现这个故事的。“1939年2月11日的《新华日报》第三版,刊登了一则通讯:《模范的小战士,献金政府买子弹,西康小学生爱国不后人》,细读之下,无比感动。”
据了解,创刊于1938年1月11日的《新华日报》,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传统,它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在革命战争年代,《新华日报》被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另一方面军”,毛泽东曾先后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
原来,在当年的全国献金运动中,会理县立第四初级小学全体学生课余时间通过参加敲瓦子的劳动,共敲了十三石四斗,卖给公路修建部门,换取16元钱,献给政府,希望为前线将士抗战“添一粒子弹,多打一个倭鬼子,给那殉国的忠勇将士、惨死的同胞们出一口气。”在劳动换取了16元以后,孩子们还给战区各司令长官以及全体将士致信一封,称“你们真辛苦、真英勇,不怕雪地与冰天,不怕敌人枪林和弹雨,不怕敌机千百架,真可敬呀,真可敬呀……”
在这张当年的报纸上,有西康省会理县第四初级小学全体学生代表的名字,他们分别是杨芸、曹国元、胡碧荣、周延栋和王锡祥。
党德信希望能够寻找到当年的这些孩子,“如果他们还健在,现在应该是85岁左右的高龄。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当年的献金举动曾被报道,并且能见证抗战胜利70周年,一定会感到自豪。作为中国人,我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了解这些历史,因为现在的和平离不开先辈们的付出。”
76年后,找到其中一人
党德信要找的当年的那些孩子,会理县立第四初级小学校的学生,杨芸、曹国元、胡碧荣、周延栋和王锡祥,你们现在在哪里?带着这张特殊的报纸,记者开始了一条艰难的寻找之路。
关于这一段对76年前新闻人物的“回访”之旅,最先是从会理县档案局开始的。
“我猜测当时的第四初级小学很有可能是才停办的四小。”据档案局的负责人介绍,存在于《会理教育志》上关于“会理县立第四初级小学”的记录并不多。
在路人的指点下,记者找到了藏身于会理东关246号的四小。据了解,这所学校1999年停办,它和当时的“三小”合并成为了如今的另一所学校,而原来的校舍、操场,成了如今教师们的住房。
正门前“粤省会馆”的字样、两栋保留下来但长满青苔的木板教室、颇为考究的民清建筑风格……正如档案局的负责人所说,“这里太像76年前献金抗日故事的地方了。”
“不知道。”“时间太久了。”记者询问了几位生活在四小里的人,他们都不知道这段76年前的故事。
已经80岁的张希渊老人,退休前曾任过四小校长,对于当时献金抗日的事情,他同样不置可否,但他还是在报纸的名单里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杨芸,她是外甥杨家康的岳母。
在杨家康的指引下,在会理县城的一个巷子里,我们见到了杨芸老人,也探寻到了那段尘封的历史。
老人回忆,记忆里的往事
全面抗战开头的那两年,战局让国民政府不得不将触角伸向位于祖国西南端的重庆和四川等地。前线战火纷飞的同时,四川也迎来了大批外来人口和工业企业的入驻。
同林立于会理的100多所学校一样,在县城的东明巷,只有一到四年级、全校130多人,并且以新华寺为校舍的东关初级国民学校,也被叫做会理县立第四初级小学,在大后方正常为学生们“授业解惑”。
此时的杨芸是学校里20多名四年级学生中的一员,而她的父亲杨伦修则是这个学校的校长。
那一年的抗战虽然并不是最为困难的年头,但从前线传回来的消息都是几个字眼:“失利”、“沦陷”。
“刘玉松先生、太元白先生,还有我父亲,倡议我们给前线的将士献金买子弹。”已经记不清时间的杨芸老人回忆说,她当时只有10岁。
既要表达爱国之心,又不能让学生的学业受到影响,为此,学校专门给学生们定下了“规矩”:一到三年级的学生负责课余时间找瓦片、石头,由四年级的同学负责课余时间敲打。
这场“行动”尽管只持续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但仍然不难想象当时那高涨的爱国热情:操场的空地上,有的同学正拿着工具对石头、瓦片进行敲打,而此时,另一旁,不少手捧“宝贝”、三五成群的同学正往此处走来。
(下转A0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凉山政府门户网站上获悉,1—8月,会理县58户工考企业工业总产值(现价)为158.3亿元,同比下降9.1%。其中重工业产值同比下降9.1%。工业销售产值147.7亿元,同比下降10.4%。固定资产投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