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古城知名度,会理想和大理、丽江一样有名气
科甲巷里的古院落。
(上接A09版)
川滇地缘文化浓郁,
会理是古南丝路上保存最好的古城
到会理旅游的人,科甲巷是必去的,一进巷子没走几步就是科甲巷9号的胡家大院。在这里,胡大妈的先辈们一代一代地固守着祖宗传下来的老宅,一守就是400多年。
会理已有2100多年建置设县的历史。古城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开建内城砖城,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续建完成,基本奠定了会理古城今天的规模。她曾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川滇地缘文化浓郁。
“会理古城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至今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城。”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眼里,会理是幸运的。至今保存下来的会理古城东西宽920米、南北长1770米,古建筑总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大多数为明、清两代和民国初期的建筑。他们认为,在全国2000多个县城中,像会理这样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7条古老大街、23条古朴巷道的已经不多。
据官方初步统计,古城核心区25万平方米中,国有资产仅占5万平方米,其余大多数都是私产。这些古建筑和文物古迹,在先辈们一代一代的代际传承下,奇迹般地保存至今,成为与祖先对话的媒介,了解往昔的凭借。
至今,一幅绘制于清乾隆年间的会理城全景简化图,一幅绘制于清同治年间的会理城全景详尽图,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县档案局里。西关古巷道上,清光绪十一年立的《功德碑》和一方城市管理石碑——禁止碑,恐怕是我国发现并保存比较完好的古代城市管理条例。
事实上,保护家园的行动,在会理这块土地上一直在延续。1992年,会理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会理出台了包括《会理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2012年,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由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实施,历经5年立法保护古城落在实处。
“会理县能够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地方的重要性,能够在规划中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两院院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对会理古城的保护给予了高度评价。
会理与大理、丽江,构成“中国西南古城金三角”。大理有南诏国的古都文化,会理有川滇文化,丽江具有纳西文化和东巴文化,川滇地缘文化成为会理文化生长的天然土壤。
只要在会理古城住上几天,人们就会发现,这里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还真不少。寂静的午后,走在南北大街上,抬头望见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的北门城楼,沿科甲巷、瀛洲公园、仓圣宫、金江书院一路走下来,大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2011年,就是凭借这些珍宝,会理实至名归地成为了全省第8、全州第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但说句老实话,4年过去了,头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冠的会理,在全国的知名度却没法与大理、丽江比,甚至也不及西昌和泸沽湖。这多多少少让会理人有些不服气,更让地方政府把创4A级国家旅游景区提到了议事日程。会理对外公布的旅游数据显示,去年旅游人数110万,实现旅游总收入4.55亿元,比2013年的2.77亿元增长了64%。旅客构成主要是会理周边人群的本地一日游,和以成都、西昌的自驾游为主。
听说古城要创4A级国家旅游景区,原先要想卖老房子的居民庆幸自己没有干傻事。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创建4A 提升会理古城品牌的知名度,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对当地老百姓而言,关心的还是来旅游的人多了,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去年6月成立的会理县古城创建国家4A级景区办公室,现有17人。全县17个单位参与其中,4A级旅游景区必须的项目被细分成36个。会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副局长杨胜光自从被指定为专门负责人起,就忙得不可开交。7月23日上午,他指着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创建目标任务表,“在规定的每个时间节点上,一项一项的对照检查,通过了的划勾。”
7月29日,总投资115.21万元,项目建筑面积296.46平方米的古城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其他附属工程正在有序推进。接待中心设有电脑触摸屏、宣传资料、特殊人群服务中心、医务室、手机充电设备、游客休息设施等。同时,古民居院落改造、标识标牌安装、古城Logo标志设计、古城导游培训等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9月,会理古城创4A级国家旅游景区将迎接省级专家团队的检查验收。
新闻推荐
新安护山佛矗立在山间。师忠元、杨正英老两口坐在大树下。抠开垮塌的泥土,又见一个土窟。有百岁老人有巍峨大佛有神秘悬棺新安,醉美了!会理县新安傣族乡是四川唯一的傣族乡。这里地处干热河谷地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