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独特民族文化引领“文明”
会理县小黑箐乡白沙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3月25日,头夜的一场雨让会理县小黑箐乡白沙村的空气更加清新。
小黑箐乡是一个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乡——曾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今年2月,白沙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 “全国文明村”称号,是本届评选中,凉山州唯一一个获得此殊荣的村。
□本报记者 何勤华 王云
淳朴而热情的民风
从会理县城往南约50公里,就来到小黑箐乡白沙村。这里空气清新,村民的房屋依山而建,房前屋后,草色青青,鲜花争艳,田里的茭笋,长势正好。“白沙好地方,欢迎来做客,喝口米酒,唱起山歌,蹢起脚来把节过……”小黑箐乡文化站站长蔡迎春告诉记者,每逢重大活动,白沙人就会唱起这首《欢迎你到白沙来》的民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原来,在白沙村,这叫“拦路酒”,是白沙村人待客的最高礼仪,是彝家儿女热情爽直的性格体现。既是乡文化站长,又是白沙村人的蔡迎春介绍,当远方有客人来,一群身着少数民族盛装的青年男女便手捧酒碗在村口迎接。客人们停车下马,喝上一碗迎宾酒,就算完成了“入村仪式”。
而客人离开白沙村时,还要喝上一碗送行酒。村民们再唱起留客歌:“再喝一碗相似茶,请把你的情留下,再唱一首欢乐歌,请把你的笑留下……”
能走路就会跳舞
顺着村道,记者来到白沙村一组村民蔡婷芳家。“我们白沙人是从云南迁徙过来的,大概有300年了。”67岁的蔡婷芳告诉记者,这里地处川滇交界处,民俗文化既有蜀韵,也有滇风。“‘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就是对我们村民最通俗的形容。”蔡迎春说,白沙村的山歌选定基本调式后,唱歌者往往即兴填词,其中不乏衬词衬句、合辙押韵,散发着原生态的泥土芬芳和浓烈的乡土气息,既能反映现实的生活又能表达真实的情感、抒发心中的情怀。
“蹢脚舞”是当地最为普及、最具特色的舞蹈。每当欢庆的夜晚,人民都会在宽敞的地方燃起熊熊篝火,跳舞时,吹笛人站在中间,跳舞的手拉手围在一起,跟着笛声起舞,时而背对背,时而脚对脚。为什么说“能走路就会跳舞”呢?原来,“蹢脚舞”的舞步都是模仿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动作,简单易学。
民间文化艺术“三连冠”
白沙村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不仅成为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还在传承中得到发展。代表当地特色的“蹢脚舞”和彝族长号吹奏流传已久,在经过不断的提炼和升华后已初具规模,曾代表省、州、县多次参加庆典活动。2008年,白沙村首次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该项目每三年评选一次,2011年和2014年白沙村均获得了该称号,实现“三连冠”。“白沙村是会理彝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典型代表村之一,其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是会理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会理县文明办负责人表示。
2014年,白沙村申报“全国文明村”,并于今年2月申报成功。全国文明村镇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国家级荣誉称号。获此荣誉称号的村镇,应是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名列前茅、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村镇。
新闻推荐
凉山州农村信用联社彰冠分社覆盖的两个乡镇,贷款额大于存款额□本报记者徐登林王云文/图“我家去年全靠贷款才建成了新房并种起了4亩石榴,今年还想贷9万元。”9月16日上午,在凉山州农村信用联社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