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黑龙江到凉山 扎根山乡已6年

四川日报 2014-10-09 12:04 大字

2008年,一对东北籍夫妇大学毕业后到凉山担任特岗教师,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坚持了下来——

□本报记者 钟美兰 徐登林

9月24日18时,冕宁县金林小学教师王丽丽和学生打起了乒乓球,孩子的笑声在大山中回荡,给学校带来盎然生机。“我们喜欢王老师和张老师,他们的普通话讲得非常好。”五年级学生吉伍伍家说。

吉伍伍家口中的“他们”,是指张春玉和王丽丽这对东北籍夫妇,从2008年担任特岗教师以来,他们在凉山已待了6年。

是什么吸引他们来到大凉山?又是什么留住了他们?

从没见过这么多山

2008年,张春玉和王丽丽从黑龙江黑河学院毕业,前者学英语教育,后者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我们是师范类毕业,当老师是早就做好思想准备的。”张春玉说,毕业前夕,偶然看到四川省凉山州招聘特岗教师,百度得知,特岗教师是为特别艰苦地区设置的,比照见过的成都,两人以为,艰苦地区跟成都相差无几。

两人盘算了一下,从哈尔滨到郑州转成都到西昌,坐了整整六十多个小时火车,赶上了当年8月20日举行的特岗教师招聘面试。“人都要坐瘫了。”张春玉说,彼时,两人还未意识到,考验刚刚开始。因为专业不同,张春玉前往会理县面试,王丽丽去了冕宁。

四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让张春玉这个东北汉子彻底晕了,“从没见过这么多山,车都是挨着悬崖走。”

面试、培训、分配,张春玉去了会理甸沙关学校,因为学校邻近公路,条件尚可。可是刚到宿舍躺上高架床,就迎来了会理6.1级地震,张春玉从高架床跳下就跑,安全后的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女友。“我跟她说,我要走,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张春玉说,王丽丽当时鼓励他,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清楚,走了岂不是糊糊涂涂?

9月初,培训完毕的王丽丽被分到金林小学,校长罗祥听闻有三位特岗教师被分到学校,特意去县城接。金林乡森林茂密,学校地处深山中,因为不通路,一行人贴着悬崖往下走,王丽丽的腿不停发抖,好不容易下到山脚,却见一条河横在眼前,河上只有独木桥,桥下是湍急的河水。王丽丽屏住呼吸,拉着校长的手,一步步往前挪,一到学校,她放声大哭。

“电话中,她跟我说要离开。”张春玉说,他当时鼓励王丽丽,要离开随时都可以,但是要走得明明白白。

学生的爱留住了两人

要走,也要走得明明白白。这句话支撑两人在各自的学校走下去。

金林是彝族乡,孩子大部分讲彝语,为配合孩子,老师采用双语教学,可王丽丽不会彝语,于是她动起了脑筋。“要求学生跟我说普通话,就跟学英语一样,当你置身普通话语境时,慢慢学生就接受了。”王丽丽说。

张春玉也不例外,三个月以后,他和当地群众的交流基本没问题了。

王丽丽说,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们教好,因为在寄宿制学校,孩子基本托付给了老师,她是老师又是妈妈,教他们洗漱,叠洗衣服,一起嬉戏玩耍。

2011年,一个五年级学生偷偷跟张春玉说,他第二天不来上课了,要外出打工。“我当时觉得很震撼,毕竟他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张春玉说,后来当地老师告诉他,这种事情在这里随时发生,他感到心疼又遗憾,此后的两周,他不断家访,给家长和学生做工作,直至家长同意让孩子继续读书,他悬着的心才落地。“两位老师就跟我们的亲人一样,我们有什么心事会跟他们说。”吉伍伍家说,学生模仿他们的普通话,也学习他们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认同,乡亲们的淳朴,让两人的心安定下来。2010年,张春玉考到金林小学,2012年2月22日,张春玉和王丽丽结了婚,在金林小学安了家。

去年4月,王丽丽怀孕,两人再次商量是否要离开。后来,他们决定留下,让父母来帮忙带孩子,舍不得离开熟悉的同事、学生。

新闻推荐

红军长征过凉山 三件大事载史册

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分别从皎平渡、树洁渡等渡口,胜利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省凉山州境内,并于5月30日成功过境继续北上。在短短28天里,中国工农红军纵横驰骋凉山会理、会东、德昌...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